近日《长安三万里》成为暑期档一大热门。电影的解读让历史更有温度,也更有画面感,不少家长都带着孩子去影院观看,梦回大唐感受极致的诗意与浪漫。这部剧改编自明朝文学家冯梦龙的小说《喻世明言》,以唐朝长安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官场和民间的故事。
目前《长安三万里》票房已破4亿,豆瓣评分8.2,是暑期档评分最高的国产院线影片。该电影以高适和李白高低交错的生命轨迹,牵出杜甫、王维、王昌龄、岑参等诗人,军事名将郭子仪、哥舒翰等,可谓是人物众多,群星璀璨。
看完《长安三万里》,仿佛又重温了一遍儿时上过的语文课。确实如此,在电影里,我们又一次和洒脱而天真的李白、百折而不挠的高适,沉郁而坚持的杜甫等书本上的“老朋友”重逢。随着剧情的不断深入,一首首名家名篇再度以全新的视觉化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为所有观众带来了一种国学课般的奇妙观影体验。
不过,本片的意义绝不仅仅限于“上一堂国学课”,而是通过生动的画面重新认识了那些熟悉的名字,认识到他们不只是伟大的诗人、作家,更是有血有肉的人。正如电影中的李白,在唐代文人建功立业的热潮中几经波折,无奈入赘,又在入世和出世之间纠结辗转。我们看到的既是他的传奇故事、历史浪潮的难以预料,更有对人生的感悟,对命运的理解。
那么,《长安三万里》为什么会火出圈呢?
首先,这部剧具有很高的制作水平。无论是服装、道具还是场景布置,都非常考究。同时,演员们也都十分出色,把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
其次,《长安三万里》中融入了大量诗词元素。唐代是中国诗词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创作出了很多经典之作。而这部剧正是通过引用这些经典诗词来加强情感表达和氛围营造。
诗词为何能带动国学热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就是诗词。它们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承载着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等方面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中,“国学热”逐渐兴起,并且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关注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哲理和情感表达方式的认可。
而在现实生活中,背诗似乎已经成为了过去式。但事实上,在背诵过程中我们可以透彻地理解其中蕴含着的思想和美感,并从中汲取到启示。
如何让年轻人更好地接受国学教育
虽然“国学热”已经逐渐兴起,并且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关注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但是我们依然需要思考如何让更多年轻人接受到国学教育,并将其融入到他们日常生活与工作当中去。
《长安三万里》受到追捧,是优秀传统文化热潮涌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从舞蹈《只此青绿》到综艺节目《国家宝藏》,再到将宋词与戏曲巧妙融合的热门歌曲《光亮》,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正在“时尚变装”中加速“破圈”。
古老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能够获得“新生”?这背后的成功密码,正是在守正创新中,找到了时代化的惊艳表达。
2021年春节,舞蹈“唐宫夜宴”爆火,其创作蓝本正是“捣练图”“妇好鸮尊”“簪花仕女图”等宝藏文物;今年端午假期,南北龙舟赛实现了全民狂欢,背后既离不开持久的传承守护,也离不开对“团结、奋进”之龙舟精神的深入挖掘。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只有在守正中前行、在尊古中创新,文明传承才会绵延不绝,枝繁叶茂。近年来,5G、AR等新技术让文物“活”了起来、让博物馆“火”了起来,传统文化正在以更惊艳的表达、更时尚的面孔诠释“何以中国”。
我们或许不能和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相提并论,但我们一样能思索,自己该怎么做,该怎么用自己的方式去实现梦想、追求幸福?如果说千百年来,变的是时代洪流,变的是岁月蹉跎,那么不变的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无愧于天地的精神。
《长安三万里》既保留了历史记忆,同时也突显出了中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着深厚哲理与智慧精华——即使在今天依然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和价值。
总之,《长安三万里》的气势是磅礴的,主题是深刻的,但它并不想“教”我们怎样去度过一生。重要的是,看完电影之后,我们是不是能从中汲取营养,得到启发?这可能就是本片能够火出圈的根本原因——我们都能从电影中看到自己,看到人生。
你,今天背了几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