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新元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审核:王士超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副主任医师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交节时间点在公历8
月23日前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可见,处暑的“处”是指“终止”,处暑的意义是“夏天暑热正式终止”。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随着处暑的到来,暑气大势已去,渐渐消退。在这个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农作物需要大量地补水,天人一理,人又该如何养生呢?
“养生”一词出自《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灵枢》中曾讲到:“智者之养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辟邪不至,长生久视。”“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天人相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有重要的养生保健意义。
“处暑”也称为“出暑”,此时天气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晴天下午的炎热不亚于夏暑之季,“秋老虎”的余威仍在,而早晚天气转凉。昼热夜凉的气候,对人体阳气收敛形成良好条件。
一、处暑养生之起居养生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保睡眠,睡眠是重要的养生方法。处暑节气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的阴阳盛衰也随之转换,早睡早起非常重要。古人在睡眠养生法中强调了子午觉(每天于子时、午时入睡)的重要性,认为子午之时,阴阳交接,极盛及衰,体内气血阴阳失衡,必欲静卧,以候气复。在此要特别提醒老年朋友们,老年人气血阴阳亏虚,常有昼不精、夜不寐的少寐现象,可以“遇有睡意则就枕”,同时,有统计表明,睡子午觉亦可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防“秋燥”,处暑后,天气往往较为干燥,少雨,人们暴露在外的面部皮肤会有一种紧绷的感觉,还可能出现毛发枯燥无光泽,头皮屑增多,嘴唇干裂等症状,这是皮肤水分蒸发加快,皮肤角质层水分缺少的原因。因此,建议吃一些清热生津、养阴润肺的食物,如泥鳅、鸭肉、芝麻、核桃、百合、蜂蜜、鲜山药、梨、莲子等柔润之品,同时多喝一些滋阴润燥的汤水,多吃绿色大叶蔬菜也是有益的。
合理“秋冻”,“秋冻”可以保证机体从夏热顺利的过渡到秋凉,提高人体对天气变化的适应性与抗寒能力。“秋冻”看似简单,如何“冻”得合理,“冻”得适时,“冻”得健康,也大有学问。体质较好的老年人、青壮年和小孩,最好不要过早的添置厚衣;抵抗力较弱的老人和孩子,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自身调节能力差,应注意气温的变化而适时添加衣服,不能一味强求“秋冻”,因为寒冷的刺激会使血管和支气管痉挛收缩,引起哮喘、中风、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等事件的发生。
二、处暑养生之运动养生
俗语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锻炼”。运动锻炼不仅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保持身体健康,而且在逐渐降低的温度环境下依然可以促进身体的代谢能力,提高人体对低温的适应力。
处暑时节,早晚时间适合运动,因为中午天气仍然比较炎热,所以最好避开这个时间段。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面对诸多的锻炼项目,应该因人而异来选择。如老年人可以选择散步、慢跑、五禽戏、太极拳、健身操、八段锦、自我按摩等,中青年人可跑步、打球、爬山、洗冷水浴、游泳等。但运动量一定要适度,不宜大汗淋漓,使阳气外泄,同时还要注意增减衣服和补充水分。
除了起居养生、运动养生之外,中医还有其他特色疗法,比如刮痧、拔罐、艾灸等,可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选择不同方法来防病治病,和而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