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6月15日晚,在工体举行的阿根廷国家队中国行友谊赛期间,一名18岁男孩翻越3米围栏直冲球场拥抱梅西,随后被安保人员抬走,这一事件经媒体报道后迅速发酵,群众对此高呼“这就是青春的模样”!热血青春VS规则准绳,教育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的生活被繁多冗杂的要求与标准所束缚。“你要听老师的话”“你要乖乖的”“不可以这样做”“谁让你这么干的!”等等,这样的话语充斥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于是乎~小时候,要听父母的话,听老师的话,听大人的话,长大后要听长辈的话,领导的话,权威的话。“听话”与“遵守”共同组成了现在“谨小慎微”,遵守规则的我们。
“挫折教育”作为是近年热词之一,颇受大众欢迎。何为挫折教育?
**《心理学百科全书》**中提到:“挫折教育”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作为社会大众主体的正常行为人,分析探讨他们在经受日常生活中的挫折和压力时的表现及解决对策。
中国的挫折教育事业方兴未艾,家庭教育中,宝妈们对挫折教育的看法与理解可谓是五花八门。
有的家长认为“挫折教育”就是让孩子去吃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要让孩子吃足够多的苦,就一定能够成功;
有的宝妈说“挫折教育”就是要故意批评孩子,以此达到让孩子时刻保持谦虚的目的;
还有的宝妈觉得“挫折教育”嘛,就是要在孩子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增加解决难度,来锻炼孩子的毅力。
对于这些宝妈的观点,笔者想说:“家长啊~咱养的是孩子!是孩子!是孩子!不是超人!”
挫折教育,不要为了让孩子吃苦而吃苦。我们的孩子从出生到现在已经经历过很多挫折了!在孩子成长道路中再添加一些“无端”挫折实属多余。 可能有的妈妈会疑惑“哪有啊?现在的孩子,跟以前比,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日子那么顺,怎么可能经历过挫折?”
实则不然,并非只有“大风大浪”的挫折称之为挫折,生活中的“毛毛细雨”也是孩子经历的挫折。
妈妈试着回想一下,自己的孩子是否有过在上学时遇到不会解的难题,和同伴玩耍时闹矛盾了,下棋输了等情况,对!这些都是孩子成长路上经历的挫折。再请妈妈回想这些情况,并反思:“当孩子遇到这些问题时,他的反应是怎样的?你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时间到!不难想象,有的宝妈在面对孩子上述的这些问题时,一定是异常暴躁,尤其是在帮孩子“擦屁股,收拾烂摊子”的时候,一边崩溃到骂骂咧咧“,一边手上不停地帮忙。
这个情境光想想就觉得难受!孩子痛苦,家长痛苦,家庭成员中所有人都紧绷着脸,似乎一根根紧绷的“弦”。
前面提到”挫折教育的意义在于鼓励孩子在做事情遇到困难时应不惧艰险,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坚持到底,奋勇拼搏。但是当下的挫折教育似乎变了味道。恰当的“挫折教育”,宝妈究竟该怎么做?
1.让孩子“接地气”,感受不同的生活环境
互联网时代有利有弊,一方面,手机电脑等通讯设备便捷了人们的生活,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人们走出去的步伐,正所谓“手机在手,天下我有”,然而,手机给予孩子的快乐途径有限,局限于视听方面的刺激,孩子玩手机,久而久之,对其健康成长不利。妈妈在教育过程中,不妨带领孩子走出去,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比如带着孩子去体验不同地区的生活方式,和孩子一起制作特色地域美食等,丰富孩子的生活。
2.允许孩子做孩子,允许他自己处理
生活中会出现很多挫折,如孩子不小心将水弄洒导致地上都是水渍,孩子做题做的焦头烂额时等,妈妈面对这些情境,试着放松自己,调整自我状态,意识到“孩子只是孩子”,以耐心引导取代暴跳如雷的包办会不会得到更好的结果?
3.引导孩子体验并且接纳“挫败感”,训练适应能力
人遇到困难挫折时,感到沮丧,难过甚至是恐惧是正常现象,对于孩子而言,遇到挫折时想要逃避,不愿意承认甚至撒谎也是正常的,重点在于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对待挫折,引导得当,孩子会朝向积极乐观的方向成长;引导不当,孩子则会朝向消极悲观的方向成长。正确妈妈的做法是:和孩子一起探讨与体验挫折所带来的情绪体验,并且与孩子共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