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中国绿发会、绿会)GBIF工作组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络(GBIF)平台录入并发布山东平邑中华大刀螳数据,供参考及下载。
图源:GBIF
图:中华大刀螳 图源:网络
图:中华大刀螳卵鞘 图源:蒋高明
据悉,绿会专家蒋高明教授于2023年7月30日在山东平邑县蒋家庄记录物种中华大刀螳的卵鞘。
中华大刀螳(学名:Tenodera Sinensis),别称为中华大刀螂,又名大刀螳螂,属于昆虫纲,有翅亚纲,螳螂目螳科。原产于中国,是全国广泛分布的品种,分布于南北各地,适应力很强。成虫体型因地区不同,沿海地区较大,内陆地区较小,颜色主要以暗褐色或绿色为主。雌性体长60-120mm,雄性体长68-87mm。它们头部呈三角形,复眼大而突出。前胸背板前端略宽,前端两侧有明显齿列,后端齿列不明显。前半部纵沟两侧有许多小颗粒,后半部脊线两侧小颗粒不明显,雌虫的腹部更宽。
中华大刀螂是重要的捕食性昆虫,食量大、食虫范围广、繁殖力强,中华大刀螂是中国农、林、果树和观赏植物害虫的重要天敌。一般在早晚活动取食,喜荫怕热,在炎热的夏天,中午常栖息在树冠阴凉处或杂草丛中。秋季气温降低时,早晚多栖息在向阳的树叶上。
螳螂卵蛸(桑螵蛸)含18种氨基酸,其中8种为人体必需,还含有7种磷脂成分,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人工饲养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公民科学家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力量,也是生物多样性信息学的重要贡献者。中国绿发会GBIF工作组通过GBIF数据平台,来助力推动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努力。
参考文献:https://www.gbif.org/occurrence/4167279301
编译:Sara
审核:Daisy
编辑:Tom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