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化义》称白茯苓“味独甘淡,甘则能补,淡则能渗,甘淡属土,用补脾阴,土旺生金,兼益肺气”,特别提出了白茯苓的专门药理规则。
提起茯苓,人们一定都不会陌生,每当阴雨连绵的梅雨季节到来之时,总会有一份茯苓糕或是茯苓饼仿佛传统习俗一样成为不可或缺的一份吃食,而在汤羹中人们也会多加入一味茯苓来帮助人体利水、排出湿气。
作为原产于我国的常见的药食同源食材,茯苓在历史上的存在可以说是极为悠远,有着“四时神药”的美誉,而陆游也曾著“松根茯苓味绝珍”来夸奖茯苓的美味与珍贵。
到了近几年更是融入了国际市场,这也意味着茯苓的作用功效并非是杜撰,而是经过了经验和时间的检验,并在现代药代动力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肯定。那么,茯苓在我国古代医家的研究中取得了哪些成果,而现代科学技术又对茯苓的有效成分做了怎样的鉴定呢?
一、茯苓的有效成分
茯苓做中药,入药部分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即是褪去外皮后的内部。现代科研人员对于茯苓主要成分的研究也多是提取自菌核部位,但其他部分如茯苓皮也存在一定的营养价值。根据已知的实验结果发现,中药茯苓的化学成分十分复杂,具有非常大的研究空间。
迄今为止,医学研究者从茯苓中发现的化学成分主要有多糖类、三萜类、甾醇类、氨基酸、脂肪酸等,其中已经落实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主要集中在三萜类和多糖类化合物。
目前,从茯苓皮及菌核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的三萜类成分共计84种,多糖类成分达60余种。其中三萜类化合物根据原子数和空间结构差别,还可细分为四环其他型三萜、五环三萜等八种三萜,数量十分庞大,另外在茯苓的皮和菌核中还发现了两种不同的二萜类化合物。
甾醇类化合物也是茯苓有机组分里的重要组成,而该类化合物主要集中分布于茯苓菌核及繁殖时出现的茯苓菌丝体中,共计七种;另外茯苓的水溶性多糖和碱溶性多糖占比非常大,可达到80%以上,且前者含量远低于后者。
另外,作为一种药食同源的食材,茯苓的三大供能营养素也很可观,单位质量(每一百克)干燥茯苓热量可达178千卡,其中含有1.2克的蛋白质,也就是说其水解出的氨基酸也可作为茯苓有效成分进行研究;而茯苓的脂肪含量非常低,仅占0.5%,这是所有菌类共同的一种特性。
茯苓的食用价值主要由碳水化合物来完成,而其中82.6克的碳水化合物中粗纤维含量竟然占到了95%!可以称得上是高纤维中的佼佼者;而干燥茯苓的维生素含量比较低,仅仅检测到了微弱的维生素B2和极为少量的烟酸;矿物成分也是茯苓发挥药用功效的物质之一,其中的钾、磷、锰、铁、镁、钙和硒都有所分布,还有微量的锌和铜也在精准的实验方法和精密的实验仪器中得以鉴定。
二、茯苓的功效作用及适宜人群
茯苓被食用的源头早已不可考证,而入药的历史也可追溯到最古老的医药典籍——《神农本草经》。《神农》中按照药物功效的地位把茯苓列入了上品药物,并对其性味归经已经有了初步的判定,著有“茯苓,味甘、性平,一名伏菟。生太山山谷”。
时至明朝,传统医学的重要奠基人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里称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源而下降,浮而升,言其性也”。到了《本草求真》中,茯苓已经作为利水渗湿的要药存在,并有了经典方剂中的配伍规则:入四君,则佐参术以渗脾家之湿,入六味,则使泽泻以行肾邪之余,最为利水除湿要药。书曰健脾,即水去而脾自健之谓也。经验和研究令茯苓在历代医书中不断丰富着药用价值,而功效作用也从单一走向了更加复杂化。
随着人们对于茯苓认知的越发深入,在行医用药过程中,还发现了不同品种的茯苓药效药性上的轻微差别,而对茯苓药用功效记载整体也更加系统详细。
《药品化义》称白茯苓“味独甘淡,甘则能补,淡则能渗,甘淡属土,用补脾阴,土旺生金,兼益肺气”,特别提出了白茯苓的专门药理规则;最终的《中国药典》则集合前人之研究成果做了极为详尽的总结:茯苓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关于茯苓的作用功效还有些带着“花边”性质的传闻,汉朝名医褚少孙就曾说过茯苓令人“食之不死”,再加上经过炮制后的茯苓粉末如同面粉般白净,故茯苓有益寿延年“不死面”之称。玄学盛行的晋朝道家葛洪的《抢朴子》中也有个关于典故:王子季服茯苓十八年,玉女从之,能隐能彰,不食灵谷,瘕灭面,体玉铎。南北朝名医陶宏景也称茯苓“利窍而益肌,厚肠而开心,调营而理卫,上品仙药也”。
科研人员通过对茯苓有效成分的临床试验,也对古代医书中所涉及的功效作用进行了部分的证实,更有新的发现补充。现有文献已经认证茯苓提取物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抗炎、抗氧化、抗衰老、提高记忆力、调节泌尿系统、降血糖血脂、镇静催眠、保肝等生物活性。
1、提高免疫、抗肿瘤:茯苓中的三萜类和多糖类成分可以通过抑制酶活性减少实验体对抗肿瘤药物的免疫反应,阻滞细胞周期,激活胃癌细胞、结肠癌细胞、乳腺癌细胞、肺癌细胞、肝癌细胞等癌症因子的应急凋亡途径,从而诱导细胞凋亡,并且对于增加细胞内积累和保留的抗肿瘤药物及机体耐药性表现出良好的逆转效果。
2、降低血糖血脂:实验证明从茯苓菌核中分得的化合物具有协同表现出显著胰岛素样活性的功能,能够代替胰岛素刺激肝脏对葡萄糖的摄取效率,形成肝糖原进行贮存,减少对机体胰岛素水平的刺激,还可诱导甘油三酯积累并抑制分化的脂肪细胞中的脂肪分解,具有治疗代谢综合征或糖尿病的潜力。
3、镇静催眠:传统医学中便有对茯苓宁心安神,主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的功效描述,而现代药代动力学的研究结果也与之达到了高度的契合。茯苓提取物的复合物可以显著增强戊巴比妥的催眠作用,降低神经细胞的电位差异,使得神经传导速率趋于缓和,且茯苓总三萜具有显着的抗癫痫作用,在目前我国镇静剂研究方面具有重大的开拓性意义。
4、抗氧化、抗衰老:人体正常代谢出的活性氧可引发细胞膜脂质的过氧化作用,而茯苓三萜类物质可以清除过氧化产物的同时,加速衰老细胞的自噬作用,从而起到良好的抗氧化、抗衰老、保持机体年轻活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茯苓药用简史》——周静静. 茯苓药用简史[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5.
【2】《汉至唐对茯苓的认识与使用》——孙宜孔.,2017,20(01):60-64.
【3】《茯苓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徐硕,姜文清等,2016,31(03):327-330.
【4】《茯苓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其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王昌博,黄远英.2014,16(07):1655-1663.
【5】《茯苓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进展》——张年,李兆星等,,2019,21(02):22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