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韶山1型电力机车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科普中国官方账号
收藏

韶山1型电力机车是我国第一代有级调压、交直传动电力机车。它是由我国1958年试制成功的仿苏联H60型电力机车逐步演变而来。韶山1型电力机车(SSl),是中国铁路的第一代(有级调压、交直流电传动)国产客、货两用干线电力机车。韶山1型电力机车原称6Y1型,原型车为苏联的N60型电力机车,首台机车于1958年试制成功,但因质量不过关未能批量生产,此后20多年间经历了三次重大技术改进,机车趋于成熟、稳定,于1968年更名为“韶山1型”,1980年基本定型并投入大批量生产。至1982年底,株洲电力机车厂已经生产了299台韶山l型电力机车,分别配属四个铁路局(西安铁路局、成都铁路局、武汉铁路局、北京铁路局)下辖六个电力机务段(宝鸡电力机务段、安康电力机务段、勉西电力机务段、马角坝电力机务段、六里坪电力机务段、石家庄电力机务段),运用于宝成铁路、阳安铁路、襄渝铁路襄阳至安康段、陇海铁路宝鸡至天水段、石太铁路。

韶山1型电力机车的研制始于1950年代。新中成立以后,随着国民经济逐渐恢复,为了在第二、第三个五年计划内更大规模地开展经济建设,国务院科学规划小组编制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也制定了《铁路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提出“技术政策的中心环节是牵引动力的改造,要迅速地有步骤地由蒸汽机车转到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上去”。但由于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也缺乏制造电力机车的经验,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要取得电力机车的制造技术,苏联的协助自然成为首选。

1957年10月,毛泽东率领代表团赴苏联参加苏联十月革命40周年庆祝活动,并选派了50位科学技术人员随同赴苏访问考察,中国籍此机会向苏联提出了向中国提供电气化铁路及电力机车技术资料的要求,并列入《中苏技术合作协议》条文。

随后,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组织了一个由第一机械工业部、铁道部以及高校有关专家学者组成的电力机车考察团,分成电力机车总体、机械、电机、控制、电器、工艺、引燃管及高压开关等专业组,于1957年12月赴苏联诺沃切尔卡斯克电力机车厂、全苏列宁电工技术研究院进行为期四个月的电力机车制造技术考察学习。

1969~1983年,是中国电力机车艰难的成长阶段。1969年,第一代电力机车韶山1型小批量生产,此后借鉴法国6Y2型等型电力机车技术,继续不断改进,1980年图纸定型,生产出合格的机车,1988年底停产。韶山l型是中国电力机车的主型机车。韶山1型机车性能上相当于法国和苏联等国家1950年代末的产品。但是,机车及其零部件的可靠性、耐久性和质量方面有一定差距,在使用的经济性上也有很大差距。如在检修周期、部件解体范围、检修率、故障率上都有差距。

1958~1988年间,株洲电力机车厂累计生产了826台韶山1型机车。韶山1型机车在1970~1980年一度成为中国电气化铁路干线的主型电力机车,并开创了中国铁路以“韶山”命名的干线电力机车家族的生产历史,为以后中国电力机车的研制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韶山1型电力机车于1988年停产,共制造826台。不同年代生产的机车的车号铭牌也有区别,其中6Y1型共7台,车号为“6Y1-0001”至“6Y1-0007”;第8台至第649台韶山1型机车,车号为“韶山1008”至“韶山1649”;第650台至826台韶山1型机车,车号为“SS1-0650”至“SSl-0826”。至2000年,早期生产的韶山1型机车的使用寿命已经接近或超过30年,开始进入报废阶段,许多机车已经相继被封存或按废铁出售拆解。截至目前,仍然在使用韶山1型电力机车的铁路局只有太原铁路局。

1969至1983年间,中国共生产铁路干线电力机车348台;产量最低的是1977年,只生产6台;产量最高的是1983年,生产了56台。但是这一阶段,电力机车的开发积累了不少自行研制的经验,逐渐掌握了当时世界电力机车的先进技术,从而培养了一批人才,为中国1980年代开发相控电力机车奠定了基础。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评论
汨罗镇徐志雄
少师级
已阅
2023-08-25
飞马腾空
太师级
2023-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