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特辑:赤水河,有多神奇?

星球研究所
原创
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收藏

图片

在中国大地上

千千万万条河流中

赤水河

是一个神奇的存在

雨季到来时

它泛红的河水,如同流动的血脉

(请横屏观看,泛红的赤水河,摄影师@杨建)

图片

待雨季过后

它又逐渐变回往日的清澈

以优良的水质产出名扬天下的茅台酒

(请横屏观看,茅台“天下第一瓶”,背靠赤水河的支流,摄影师@陆宇堃)

图片

作为长江上游的一条支流

它的长度仅为400多公里

在6300多公里的长江干流面前

显得微不足道

它虽无“巨龙奔腾”的身躯

却书写过“四渡赤水”的战争神话

流淌着不屈的长征精神

(贵州遵义茅台镇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坐落于赤水河西岸,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

“美酒河”“英雄河”

这样一条小小的河流

竟能摘得众多美誉

它为何如此神奇?

在赤水河神秘的面纱下

究竟藏着多少故事?

01

千里画廊

赤水河

自云南东北部发源

在贵州与四川的边缘地带

将躯干折成一个优雅的“V”型

最终注入长江

(赤水河流域范围示意,制图@高俪倩/星球研究所)

图片

从源头到入江口

它几乎全程与大山为伴

它的西南侧,乌蒙山峰峦叠嶂

东侧,大娄山巍然耸立

(请横屏观看,云南东北部镇雄县乌蒙山区朝霞,摄影师@李东旭)

图片

巍巍青山拦截了风雨

山间时常水汽氤[yīn]氲[yūn]

赤水河便隐藏在这群山之下

从高处俯瞰,它细若飘带

(雨后的赤水河,青山掩映下,河水似红绸,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

然而,在漫长的地质时光中

这股水流如同一把利刃

挥舞摆动间,便将山体

切割出幽深的峡谷

(请横屏观看,赤水河上游,细若飘带的水流两侧绝壁林立,摄影师@柴峻峰)

图片

不止峡谷

赤水河连同它的支流

与群山相遇之际

便创造出一条风光无限的

千里画廊

以它“V”型躯干的折点为分界

上游的水流遇上了

易溶于水的石灰岩山体

渗入岩层的水流,将山体溶蚀掏空

“开凿”出大小不一的溶洞

继续溶蚀,“凿开”洞顶

溶洞就变成了天坑

(请横屏观看,云南镇雄县五德天坑,邻近赤水河源,摄影师@李东旭)

图片

在溶洞与天坑的“开凿”间

这股水流时暗时明

它或是暗藏洞内

或是突然从山间透出

让人看不到首尾

在源头处,赤水河甚至“三进三出”

赤水河源一度成为谜团

直到21世纪初才溯源成功

(请横屏观看,云南镇雄县果珠乡赤水河源第三伏流出水口,曾被认作河源,而真正的河源还在上游,摄影师@李东旭)

图片

“V”型折点以下的水流

则遇上了分布广泛的红色砂岩、泥岩

它们风化形成的土壤

在青山绿树间异常醒目

(赤水河河谷上的梯田,土壤呈红色,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图片

每年6~9月,雨季到来

细密的雨水化作山间洪流

携卷着大量岩屑与土壤进入河道

河水泛红,“赤水河”因此得名

(雨季的赤水河,泛红的河水,摄影师@杨建)

图片

赤水河流到此

已进入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

地质时期强烈的地壳抬升

加上剧烈的高差变化

让流水的侵蚀能力加强

“水滴石穿”能力不容小觑

水流沿着岩层裂隙不断侵蚀

裂隙不断扩大,成为深谷

(请横屏观看,贵州遵义丹霞谷内部的崖壁,摄影师@佐蚂)

图片

深谷继续扩大

两侧谷壁不断后退、崩塌

最终留下的那些“顽强挺立”的岩层

成为高峭的丹霞绝壁

(赤水佛光岩,环崖丹霞,摄影师@杨建)

图片

水流遇到陡立的山崖

便化作飞瀑,从高处倾泻而下

赤水大瀑布

它高76.2米,宽80米

其水势如天河决口,气势磅礴

可与黄果树瀑布媲美

(贵州赤水大瀑布,又名十丈洞瀑布,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

燕子岩瀑布

从静谧的山谷中,凌空而下

轻柔如烟

(贵州赤水市燕子岩瀑布,摄影师@小强风光摄影)

图片

水与山造就的这段千里画廊

也是生物的自然乐园

赤水河从源头到入江口最大高差达2000多米

河谷与山崖之间高差数百米

流域内气候复杂多变,植物丰富

高山之上

温凉的气候孕育出一片杜鹃花海

(请横屏观看,贵州毕节百里杜鹃,邻近赤水河流域,摄影师@何雄周)

图片

而赤水河谷内部,温暖潮湿的气候

造就出一个“亚热带植物园”

这里有高大的楠木

有随风摇曳的竹海

(请横屏观看,赤水竹海,摄影师@何雄周)

图片

此外,与恐龙同时代的桫[suō]椤[luó]

躲过了灭绝的浩劫

在这里存活至今

如今,万株桫椤正撑开如伞盖一般的枝叶

与我们共同迎接阳光雨露

(桫椤,摄影师@何雄周)

图片

丹霞、赤水、银瀑、绿树

构成了赤水河色彩鲜亮的景观

然而,赤水河远不止于美景

在崇山峻岭中

赤水河作为一条天然通道

是云贵川之间重要的交通动脉

(请横屏观看,灵动的赤水河,四川泸州合江段,摄影师@张华)

图片

一条美景河也是

赤水河畔人家的“母亲河”

养育着千家万户

02

千门万户

数千年前

赤水河流域便有先民生存

此后,陆续有人不断迁入

边缘的位置,隐秘的山野

反而造就了多彩的“文化千岛”

苗族、彝族、仡[gē]佬[lǎo]族等30多个民族

在这里交错杂居

(贵州赤水市大同古镇,苗族女孩正在制作竹伞,摄影师@陶洪)

图片

赤水河如同一条纽带

将多彩的民族串在一起

高山深谷之下,流动的河水

承担着交通运输的功能

在赤水河中下游地带

木材、竹子等顺着水流向外运输

在漂送过程中,为防止木材丢失

人们站立在一根独木之上进行看护

久而久之,便掌握了“独木漂”“独竹漂”的技艺

(独竹漂现已成民间技艺,小伙跃上竹竿,站立独竹之上,手握撑杆进行划水,摄影师@陶洪)

图片

然而,赤水河大部分河段滩多水急

大大小小的险滩多达200多处

行船极其危险

明代有诗云

“筏趁飞流下,樯穿怒石过。

劝郎今莫渡,不止为风波。”

险滩遍布的赤水河

只能分段通行

舟楫不便之处

物资运输全靠人背、畜驮

(赤水河沿岸的乱石险滩,摄影师@小强风光摄影)

图片

即便如此,赤水河仍是云贵地区一条

重要的“生命线

贵州自古不产盐,全靠外部输入

而距赤水河入江口百公里之遥的

四川省自贡市

是我国最大的井盐产区

溯赤水河而上,沿着川黔边界

就是一条“川盐入黔”的大通道

(川盐入黔分四条线路,赤水河路线是便捷且重要的一条,制图@高俪倩/星球研究所)

图片

明清以来

随着贵州纳入中央王朝管辖

大量人口流入,对食盐需求量大增

朝廷鼓励盐商贩盐至云贵地区

并多次疏浚赤水河河道

由此,在赤水河流域

一幅壮阔的图景徐徐展开

赤水河中,运盐船缓缓前行

赤水河两岸,纤夫们正拉紧纤绳

嘴里齐声吆喝着号子

那声音高亢激昂,响彻山谷

那调子或急或缓,恰似赤水河的水流

(三峡纤夫,仅作示意,摄影师@黄正平)

图片

如若遇到实难通过的险滩

则需要换小船,或由人力背负

一个个背盐工

他们有男有女,有老有少

正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

“盐巴佬……背子上背就起身……

白天夜晚把路赶,腿发麻来眼发花。”

一段《背盐歌》道出了背盐工的艰辛

于他们来说

吃盐是生存,背盐是生计

(重庆西沱古镇的背盐工,为表演性质,仅作示意,摄影师@张坤琨)

图片

赤水河繁忙的盐运

也带来了商贸的繁荣

在渡口、水陆转运之处

船工、纤夫、背盐工集中在这里

饭馆、客栈以及商铺纷纷设立

一个个商贸小镇点缀在赤水河畔

如大同镇,它地处川黔交界

来往商队到此歇脚,补充供给

街巷依河延伸,铺面临河而建

(大同古镇,摄影师@小强风光摄影)

图片

丙安镇,它立于河畔一座巨石之上

一眼望去,一幢幢吊脚楼高低错落

沿着石梯拾级而上

方能看见小镇的烟火日常

(丙安古镇,摄影师@小强风光摄影)

图片

土城镇,它是赤水河盐运的重要码头

河畔的台地上,船帮、盐号林立

层楼叠宇,古朴又气派

(土城古镇,摄影师@弹指间行摄)

图片

而最热闹的当属茅台镇

它就是赤水河“V”型躯干的转折点

再向上游,已无法行船

因此,这里也是赤水河水运的终点站

盐船最终皆汇聚到此

在赤水河上

这幅“川盐入黔”的壮阔图景

一直持续了数百年

鼎盛时期,运输贵州全省超40%的盐量

(请横屏观看,茅台镇,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

这段激扬的盐运历史

汇入了赤水河的汩汩水流之中

这条边缘地带的河流

这些边缘地带的小镇

这些边缘地带的人们

也许从未想到

他们将与一段更为激扬的历史产生联系

(晨光中,丙安古镇居民挑水拾阶而上,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

1935年,抵达贵州遵义的红军

面临着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围困

此前的几次失利,让红军损失惨重

面对如此困境,毛泽东率领3万多红军

在赤水河两岸迂回穿插,调虎离山

成功突破敌军40多万兵力的包围圈

这便是长征史上有名的“四渡赤水

(红军四渡赤水路线示意,制图@高俪倩&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图片

红军在赤水河畔迂回三个多月

曾经盐运的渡口、小镇成为红军的据点

赤水河畔的百姓将自家的门板拆卸

为红军搭建浮桥提供木材

军与民一起创造了这场“战争神话”

如今,激烈的硝烟与战火早已远去

赤水河滔滔向前

将激扬的历史都留在了它的身后

(2016年10月21日,贵州赤水市开展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系列活动,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

如今,千万人依河而生

这条河流,连同它的过去

一同汇入了赤水河畔人家的故乡记忆

(请横屏观看,云雾翻涌的贵州赤水市,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

这个记忆里有泛红的河水

有激扬的号子,有惊心动魄的故事

或许还有飘香的味道

03

千变风味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山水相依的赤水河

为河畔人家提供的第一道风味

便是

山岭之中,古茶树生长其间

千年前,它们曾聆听过

茶马古道上马帮的声声响铃

如今,漫山的茶园

诉说着昔日茶叶贸易的兴盛

每年春季,嫩绿的茶叶为人们

送上春天的第一口鲜美

(贵州赤水市望云峰茶园,摄影师@小强风光摄影)

图片

山谷之中,竹子参天

春笋从土中探出

人们将鲜笋采摘,入汤或者配以佐料翻炒

若是将竹叶裹卷在“猪儿粑”之上

入口软糯之余,还有竹子的清香

(“猪儿粑”,糯米皮包着猪肉馅,人们用一小片竹叶或菜叶点缀外观,摄影师@方映nic)

图片

河鲜也是赤水河的重要风味之一

赤水河两岸的红色砂岩、泥岩

风化后形成的土壤

孔隙度大、富含矿物质

雨水经过植被、岩石、土壤层层净化

携带土壤中的矿物质汇入河流

赤水河水质清冽,盛产45种优质鱼类

一条鱼可以烹制出数道佳肴

不过,作为长江上游珍稀鱼类保护区

赤水河自2017年已全面禁渔

(赤水河鲟鱼宴一道“刺身鲟片”,摄影师@陆宇堃)

图片

在赤水河畔,这道鲜味并不寡淡

因为它会与另一道风味相撞

那便是

自古缺盐的贵州,以辣代盐

赤水河畔辣椒种植历史悠久,品种多样

(贵州遵义,村民在晾晒红辣椒,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

对于辣椒的做法也极为丰富

如“糟辣椒”,将新鲜红椒切碎

与佐料一起腌制

如“辣椒蘸水”,将干辣椒烤糊捣碎

与佐料、汤水一起搅拌

(丙安古镇上,又香又辣的辣椒面,摄影师@张华)

图片

而后,盐的加入更是让这些辣椒制品

突破味蕾极限

咸香有味的辣椒制品是餐中必备

一碗清淡的豆花只需配上蘸水

便直击赤水人家的灵魂

(豆花配蘸水,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图片

在赤水河流域

再简单不过的食材都能形成极致风味

五谷杂粮经过酿造和发酵

便能气四溢

而酿造与发酵在赤水河流域并不鲜见

在赤水河入江口附近

四川泸州市的合江县

紧邻河畔的斜坡上

6000口酱缸整齐排列

缸内大豆、小麦等原料正晒露发酵

3年后便成飘香的酱油

(四川泸州合江先市镇酱油酿造作坊,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

在贵州赤水市

也有一口口露天酱缸

缸内小麦、大米等原料正在发酵

3年后便成酸香的食醋

(贵州“赤水晒醋”,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

清冽的赤水河水

遇见不同的谷物便会产出不同的香气

在赤水河两岸,高粱田遍布

温润的气候,富含矿物质的土壤中

长成的糯高粱,皮厚、颗粒结实

耐多次蒸煮、翻拌

这便是酿造茅台酒的原料“红缨子”

(茅台酒的原料,糯高粱,图片来源@茅台)

图片

然而,想要酿出好酒

还需要赤水河“地利”与“天时”的配合

茅台酒厂所在的河谷

正是赤水河“V”型躯干的转折点

四周高山围合,赤水河从中蜿蜒

河谷内部冬暖夏热,年均温达18℃左右

温热的气候,利于微生物繁殖

(茅台“天下第一瓶”,摄影师@陆宇堃)

图片

赤水河为茅台酒提供了

一个宛若天成“大窖池”

如此地利,成就了高温制曲、高温发酵

的茅台酒酿造技术

而这个酿造技术还要依照“天时”进行

以1年为1个生产周期

每年端午前后,雨季到来

浑浑的河水提醒人们,开始制曲

将小麦磨成粉,加入母曲和水

利用暑热天气,促进微生物繁殖

(浑浑赤水河,摄影师@傅琨)

图片

待重阳节前后,雨季结束

河水逐渐变清,暑热减退之时

便投放高粱料,俗称“下沙”

将糯高粱破碎、蒸煮、拌入曲粉

先投放一半料,待发酵一个月后

再次投放剩余的高粱料

即“二次下沙”

投料完毕后

此后每发酵1个月,就需蒸煮一次

然后再拌曲粉,继续发酵

(茅台酒厂酿酒工人将拌曲之后的高粱料上甑蒸煮,摄影师@何雄周)

图片

整个生产周期中

历经9次蒸煮,8次发酵、7次取酒

取酒之后,还要经过5年左右的陈放

才能变成醇香浓郁的茅台酒

(茅台酒出酒,图片来源@茅台)

图片

数百年前的茅台镇

卸船上岸的船工们

到此便吆喝一声“喝寡单碗”

一单碗,二两酒,一饮而下

褪去一路的艰辛

(贵州遵义土城古镇,本地人办酒,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

如今,吆喝声散去

所有的故事都化作今人入喉的烈酒

每一口酒都是赤水河故事的凝结

这个故事里

有赤水河的秀丽山水

有赤水河的壮阔历史

更有赤水河人家的极致风味

(请横屏观看,日出赤水河,摄影师@傅琨)

图片

本文创作团队

撰文:清流

图片:龙世杰

设计:刘志鹏

地图:高俪倩

审校:巩择楷&石晓非&陈志浩

封面摄影师:杨建

【参考文献】

[1] 谭智勇. 千里赤水行[M].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4.

[2] 赵丽娟. 赤水河畔[M].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6.

[3] 赵逵. 历史尘埃下的川盐古道[M]. 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 2016.

[4] 武国辉等. 贵州地质遗迹资源.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6.

[5] 贵州省仁怀县政协仁怀县文史资料编辑部. 仁怀县文史资料 第9辑[M].1992.

[6] 刘南勇.赤水河流域的四个“文化时代”[J].贵阳文史,2022(01):89-93.

[7] 裴恒涛,谢东莉.赤水河流域川盐入黔的历史变迁及其开发[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03):55-59.

[8] 马蓉.赤水河船工号子生存现状调查探究[J].北方音乐,2020(12):50-51.

[9] 李聪聪,熊康宁,苏孝良等.贵州茅台酒独特酿造环境的研究[J].中国酿造,2017,36(01):1-4.

[10] 季克良.茅台酒在中国白酒发展中的影响、地位及作用[J].酿酒科技,2003(04):29-31.

评论
传承解惑
大学士级
千万人依河而生,这条赤水河,连同它的过去,一同汇入了这条河畔人家的故乡记忆!
2023-08-24
尖刀情怀永远跟党走
大学士级
丹霞、赤水、银瀑、绿树构成了赤水汗色彩斑斓的优美画卷,而赤水河穿梭于崇山峻岭之中,演译了一幅美若仙境的画图,大雨带来的急流,挟裹着石英砂岩碎片、泥士,将赤水河染红,如红色丝绸带在绿色树林里游动,此景美不胜收!
2023-08-24
丹凝
进士级
美酒河
2023-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