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健康科普:出伏后迎来“凶险”35天, 这样「养」防秋病

科普驿“沾”
致力宣传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
收藏

出伏,意味着全年最热的一段时间过去。但你可能不知道,接下来到秋分前的35天,是一年中最「凶险」的日子。

民间素有**“出伏不补,秋冬受苦”**的说法,怎么做才能防住病?

出伏,一冷一热的过渡阶段

虽然当下时节已经立秋,但暑热依然未退,气温的最大改变是“温差大”。出伏是由夏入秋、由热转凉、阴阳变化的关键过渡阶段。从今年出伏(8月20日)到秋分(9月23日)的35天,是一年中气温波动最大、最频繁的时间,对于心血管等多个器官都是考验。

秋天阳气逐渐衰退,气候转凉,体质较弱的人,极易发生或复发以下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

秋季昼夜温差增大,人体血管在低温下收缩,血流减慢,容易导致心脑供血不足或血压不稳,诱发头痛、头晕、中风、胸痛等心脑血管疾病。

呼吸道疾病

秋季对应金,也就是中医讲的肺。秋季气温降低、气候干燥,容易导致外邪从口鼻而入,侵袭肺脏,引发感冒、鼻炎、肺炎、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其中鼻炎、哮喘等还与季节性过敏有关。

胃肠道疾病

立秋后天气仍热,雨水多发,湿热交蒸。如果不注意祛除夏天残留之湿,致使脾伤于湿,人体就可能出现饮食不化、恶心呕吐、腹痛便溏、体弱倦怠等症。

此外,肺主皮毛,喜润恶燥,老人在秋季不仅容易干咳,皮肤也可能因干燥或皮肤微循环变差而瘙痒,要注意保湿。

出伏后,养生记住这六点

一、吃得“润一点”

此时可多吃些银耳、百合、莲子、蜂蜜、海带、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等。适宜的食谱有芝麻菠菜、青椒拌豆腐、百合莲子汤等,有补肝益肾、开胸润燥、益气宽中、安神养心的功效。

二、心情“好一点”

老年人应保持内心宁静、心情舒畅,切忌情绪大起大落,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有时心神消耗的气血,比身体劳作更多,因此不要让自己的心思太辛苦。遇伤感事则主动排解,以避肃杀之气。

平时可积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并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不妨多去参加体育锻炼,如散步、登山、旅游等,以消解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如条件允许,可以外出旅游,怡情舒心。其中登山活动有益于人体的呼吸和血液循环,增强心脏收缩力和肺活量,也能很好地改善消极沮丧的情绪。

三、喝得“多一点”

秋季干燥,平时除了多喝白开水,以补充人体所需的水分之外,还可以多喝点茶,如荷叶茶、玫瑰花茶等,有理气生津、平稳血压、舒肝解郁的功效。

四、睡得“早一点”

出伏后易“秋乏”,为了缓解秋乏,需要睡得早一点,早睡早起,较之夏季增加1个小时左右的睡眠,或者通过午睡的形式增加睡眠。一般晚上10点半就应该上床睡觉了。

五、穿得“暖一点”

虽然我们常说**“春捂秋冻”**,但对于中老年人,**特别是老年人,早晚最好要加一件长袖“薄衣”。**这样温差对于身体的刺激要小一点,心血管疾病风险也小一点。

早晚穿衣也有技巧,一定护好脖子、后背、脚部,这些都是血管较丰富的地方,特别是颈部,秋凉的刺激会促使血管收缩,有可能增加心脑血管的风险。

六、通风“勤一点”

出伏以后,气温逐渐降下来,而且出伏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空气中的霉菌遇到适宜条件,便会在媒介物上生菌。出伏以后要注意勤通风,选个晴朗的日子,把衣物从箱中取出,挂在通风干燥的地方。有条件的可以用电熨斗熨一下,以减少衣物上的水分。衣物挂起来要保持一定的间隔,以保证良好的通风。

评论
飞马腾空
太师级
2023-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