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封神》姬发射箭火了,正好来聊聊中国古今射箭的那些事儿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原创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倾力打造的科普资源共享平台。
收藏

近期,电影《封神》大火

相信很多观众对影片中

姬发在沙场上骑射的印象颇为深刻

这也是演员进行6个月训练的效果

《封神》姬发骑射剧照,图源豆瓣

射箭,这项古老的技艺

也因此再次回到大众视线

本期,我们带您深入了解

中国箭艺的“前世今生”

感受这项技艺的无穷魅力~

#01中国式射法真像影视剧里的那样吗?

我们在很多影视剧中,经常看到这样的射箭场景:剧中人用右手食指和中指夹住箭杆,勾住弓弦向后拉,箭杆在弓身的左侧。

电视剧截图,图源网络

然而,中国古代的人并不是这样射箭的。这种射法是欧洲人的射法,又叫“地中海式射法”。而且,因为拉弓要用很大的力气,“地中海式射法”勾弦还需要把无名指也用上。因为拍影视时的那些道具弓都很弱,所以演员一般都不用无名指。

至晚从商代开始,中国人就已经确定了自己独特的射箭方法,我们可以称之为“中国式射法”,西方学界称之为“蒙古式射法”。实际上,亚洲的许多古代民族都是用这种射法,如蒙古高原上的众多游牧民族,以及满族、藏族、朝鲜族等民族。

这种射法是用拇指来勾弦的。为了保护拇指,东方民族发明了拇指环,又叫扳指。在它上面有一个凹进去的小缺口或凸出的小突起,用来勾弦。

上为地中海式射法;下为中国式射法。图源第一文物修复研究院

我们以最常见的右手拉弦为例,来说明射箭的动作。将扳指戴在右手的大拇指上,用小缺口或小突起勾住弓弦向后拉。为了加强拇指的力量,还要把食指和中指也压在拇指上。箭杆在弓身的右侧。在瞄准之后,撒开手指,释放弓弦,把箭射出去。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两种不同的射法呢?

因为中国的弓是亚洲复合弓,也就是由多种材料制造而成的弓。复合弓的弓臂主干并不是由一根单一的木竹料制成,而是由多段材料叠合拼接而成,这样弓力更强.

中国弓箭,图源央视出品纪录片《古兵器大揭秘--弓》截图

亚洲复合弓的弓体较短,弹性却很好,弦可以拉开很长。而欧洲的弓是单体弓,也就是由单一材料制造而成的弓,最典型的代表是英格兰长弓,弓体长,弹性差。

电影《勇敢的心》中的英格兰长弓,图源电影截图

这两种弓拉满的时候,弓弦形成的角度不一样。

亚洲复合弓往往会形成锐角,所以勾弦处不能放太多手指,否则手指会受到挤压,这样,用单个拇指勾弦就成了最佳选择,最终形成了“中国式射法”。

而欧洲单体弓的弓弦角度较大,勾弦处比较宽松,所以可以用三个手指勾拉,最终形成“地中海式射法”。

#02中国箭艺发展历程

根据山西朔县峙峪遗址考古证实,中国传统射箭至少已有近三万年的悠久历史。射箭曾经是狩猎、求偶、战争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儒家“六艺”教育与贵族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周曾经创造出内容丰富而形式多样的“射”活动,构建起一整套的“射礼”。古代学者早就指出,从西周天子所举行的“大蒐礼”,到各诸侯国基层的“乡射礼”,都具有寓兵于射和寓教于射的双重性质。它并非单一的军事活动,其所具备的体育性质彰明昭著,毋庸置疑。

当代史家杨宽先生指出,举办频率很高的乡射礼,“实际上就是国人在所居的‘乡’中举行的一种以‘射’为内容的运动会”。从本质上讲,这是中国人最古老的体育意识和实践,是竞技与教育相结合的体育运动会。

先秦儒家将射箭列入“六艺”之中,以及形成“大射礼”“宾射礼”“燕射礼”“乡射礼”四级“射礼”体制后,传统射箭快速的人文化成,成为射箭开始向文明进化的标志。《周礼·地官》中记载保氏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国子。

传统射箭文化在变迁过程中获得了足够多的适应性变迁,这让它无论是在功能还是价值亦或是文化结构方面都走向多元一体化。从传统射箭的历史发生与发展看,战争与狩猎始终是其重要的价值功能。

图源央视出品纪录片《古兵器大揭秘--弓》截图

由于不断出现分裂割据政权,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历了近三百多年的社会动乱。长期杀伐促使魏晋南北朝的甲胄和具装都处在历史的最高峰,射箭这种技能首先成为每个人都必须掌握的技能。

鹰猎图壁画砖,魏晋,长42厘米,宽21厘米,厚6厘米,出土于骆驼城苦水口墓葬。整幅画面动感十足,反映出河西地区胡汉文化相互交融,也培养出当地人们喜好骑射的生活习俗。图源高台县博物馆官方公众号

骑射墨绘砖,西晋,一级文物。2000年8月敦煌市佛爷庙湾墓群出土。砖长33厘米、宽16厘米、厚6厘米。画中人头戴冠,面阔,下颏蓄胡须,身穿交领衣,骑乘于一疾驰的骏马上,返身张弓搭箭,一幅蓄势待发的神态。图源甘肃省文物局官方公众号

唐代以后,射箭逐渐被制度化,成为武举的重要内容——长跺、马射、步射、穿劄、筒射等都是国考射箭的不同表达形式。射箭还演变出了强烈的娱乐化元素,如射柳、投壶、木兰秋狝的射猎等

如果说这些射箭文化都或多或少地与军事活动保持联系,那么宋代九射格的发明让射箭完全融入饮酒娱乐的生活情趣之中。《宾退录·卷四》载:“本朝欧阳文忠公作九射格,独不别胜负,饮酒者皆出於适……射中其物,则视筹所在而饮之。”

明清时期,古代射礼再次得到复兴,郊庙之祭,均行大射之礼,以服务于国家秩序建设的需要。明代的中国军队已经配备了火器,其中一些购自葡萄牙。但是到了清代,这些火器(主要是大炮和火枪)已不足以赢得军事统帅们的信任,因为它们在坏天气里不够精准有效。

满族人有自己的射箭传统。他们特别偏爱大型的弓,再配上长而重的箭矢,这种标配替代了明朝木版画上一成不变的小型弓。清弓大致上与历代的中国弓一样,都是用木、竹、角、筋制造的,只不过更大更重。

清代的射艺得以保存,主要还是因为其在武举考试中占有一席之地。

随着19世纪的到来,中国逐渐暴露在来自东方和西方的帝国主义列强的攻击之下,射箭在战场上的价值也更加受到质疑。因此,以射箭考试为基础的武官选拔机制也遭到频繁的批评。

清末时期,改革大幕已经拉开。在1901年,光绪帝签署了下面一条诏令:

“谕武科一途,本因前明旧制,相沿已久,流弊滋多,而所习硬弓、刀、石及马、步射皆与兵事无涉,施之今日,亦无所用,自应设法变通,力求实际。嗣后武生童考试及武科乡、会试,着即一律永远停止。”

光绪二十七年,随着“新政”实施,有着千年历史的武举制被废止,射艺发展的唯一土壤被剥夺,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从史前时期开始,作为远距离作战中最有效的武器之一——弓箭,从此被枪炮所代替。

#03当代传承之南派角弓

重庆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青阳

角弓,为射之良器。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射之应用器物为弓,自春秋战国始,可考证的历史有三千年之久。随其发展又分为“南弓”“北弓”两大派系。

重庆九龙坡区李记弓铺的家族传承是中国国内现存“南弓”传承的代表。李氏祖辈从事弓箭营造,相传在清嘉庆年间,曾任国家专设弓坊“崮山达”之职,其后人将官方制弓技艺传于民间。

角弓的制作工序细分280多道,纯手工,顺应自然,整个周期长达三年。

李青阳正在制作角弓

头年:制备“胎材、弰材”,冬至伐竹析桑不宜虫蛀,阴干一年备用。

次年:春天血气旺盛取牛角。夏天温热好去油制作牛筋,秋高气爽时将弓弰弓弝粘合在竹胎上完成弓胎的制作。

初冬干燥凉爽,将磨薄后的牛角粘合在弓内侧,承受和续集开弓过程中的压缩力。然后将砸松后撕细的牛筋铺贴在弓外侧,承受和续集开弓过程中的拉伸力。

这两股蓄积的力在放箭瞬即释放,各部位不同的材料的特性相互作用,使离线之箭能威猛极远。将制作完成的弓反盘静置一个冬天,靠寒冷使弓体收缩致密。

来年:春天上弦调训弓型。初夏将调训得体的弓身贴上千年不腐的桦树皮,用天然矿植物颜料染出标示级别的吉祥图案,再作桐油大漆防潮,一张传统的南派角弓制作就此结束。

2019年6月18日,重庆南派角弓制作技艺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重庆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供稿单位:重庆市九龙坡区文物管理所

审核专家:李春藜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科普5d6331d63215f剑
太师级
弓箭,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从狩猎到冷兵器时代,都发挥着无足轻重的作用!
2023-09-06
传承解惑
大学士级
传统射箭文化在变迁过程中获得了足够多的适应性变迁,这让它无论是在功能还是价值亦或是文化结构方面都走向多元一体化。
2023-09-06
CZH科普
大学士级
因为拉弓要用很大的力气,“地中海式射法”勾弦还需要把无名指也用上。因为拍影视时的那些道具弓都很弱,所以演员一般都不用无名指。
2023-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