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下田最快乐!”今天,我们怀念您……

科普中国
公众科普,科学传播。
收藏

双季稻亩产突破1600公斤;耐盐碱水稻率先实现近海种植;低镉水稻品种丰产效果大面积显现……

不知不觉间,袁隆平院士已经离开我们2年多了。而每当看到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不懈奋斗,交出一份份可喜的成绩单时,我们都会想到他,仿佛他从未离开。

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

今天,是袁爷爷诞辰93周年。在几亿农民的眼中,他是最亲切的“泥腿子科学家”。他用毕生努力发展杂交水稻,也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

袁隆平对很多人讲过他的两个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正是为了这两个“梦”,袁隆平一直没有停下脚步,历经半个世纪水稻研究,成为稻田的忠实守望者。

湖南省农业科技人员袁隆平(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右)、李必湖在观察杂交水稻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 孙忠靖 摄(1976年发)

为了回答好“谁来养活中国”这个问题,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先后研究发明了“三系法”(即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雄性不育恢复系)籼型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中国人牢牢端稳自己的饭碗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巨大贡献。

图片来源:新华社

随着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和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袁隆平名声大震。在成绩和荣誉面前,袁隆平没有沾沾自喜,更没有停下前进脚步,他又大胆提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课题。他于1986年10月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高瞻远瞩地设想了杂交水稻的二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三系法为主的器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这是袁隆平杂交水稻理论发展的又一座新高峰。

1980年10月,我国第一个研究杂交水稻的育种家、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袁隆平(左二),经过10多年刻苦的研究实验,在有关科研单位的协作下,攻克了制种关,使杂交水稻的研究获得全面成功,为水稻增产开辟了新的途径。新华社记者 王平 摄

20世纪90年代以来,袁隆平及他率领的科研团队在杂交稻育种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1996年研制出了米质优良、比常规水稻增产20%的两系法杂交早稻品种“香两优68”。这是中国水稻育种方法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居于国际领先地位。

1997年,袁隆平提出了提高光合利用效率的超高产杂交水稻形态模式和选育的技术路线,开始了对“中国超级杂交稻”的研究,这项将遗传学应用到农业上的先进技术,又一次走在了世界前列。

2012年1月31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右)为袁隆平(左)颁发2011年“马哈蒂尔科学奖”,表彰他在热带农业发展领域的贡献。新华社发

2020年,第三代杂交水稻早晚双季稻平均亩产达到1530.76公斤,再次刷新世界纪录。

这意味着,“全国2亿5000万亩的杂交稻,每亩增产100公斤,可以增产半个湖南省的粮食产量。”

袁隆平院士曾说:“只有下田最快乐!”他还曾在某文化访谈节目中说:“我带研究生有一个要求——你下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带。”只有袁隆平明白,这快乐二字的背后,不仅有梦想的支撑,热爱的助力,还有对人类温饱的责任在鞭策。

今天,还有更多的科研工作者,继承他的遗愿,继续攀登高峰,不断创新,为推动杂交水稻和产业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作更多贡献。

让我们再次

缅怀致敬!

综合来源:新华社、光明网、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等

评论
尖刀情怀永远跟党走
大学士级
禾下乘凉,追梦一生。袁隆平院士将毕生精力都花在杂交水稻的研究上。做为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袁老以田为家,下田研究是他最快乐的事。现在双季稻已突破亩产1600公斤,当看到这样的成果时,更加怀念袁隆平院士,他才是我们真正要追的名星!
2023-09-07
会编程的足球小将
秀才级
袁隆平爷爷是我们当代学生学习的楷模,向袁爷爷致敬!
2023-09-07
科普618687a1cda2a
秀才级
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怀念袁老,中国农民永远铭记他。
2023-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