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唐代初年产生
到清末退出历史舞台
古老的书院体系在中国存在了一千多年
如今,在各种影视作品中
我们时常窥见古代学子的书院生活
似乎和现代学校生活差不多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本期,我们一起聊聊
古代书院生活的那些事儿
以及中国书院的发展历程~
走进古代书院生活
01 古代书院选址普遍在哪?街巷还是深山老林之间?
电视剧《漂亮书生》截图
在一些影视剧中,我们看到书院常在充满烟火气的街巷间,但实际上,事实恰好与之相反。
在唐朝产生之初,书院常与僧院、道观为邻,选择的地址往往在深山老林里。
例如年代最为久远的光石山书院,就建在攸县(今属湖南)麒麟山中,附近有朱阳观与惠光寺。比光石山书院稍晚的李宽中秀才书院,则直接建在石鼓山的寻真观里。
光石山书院,现改名为石山书院,图源攸县旅游协会
不光书院选址很讲究,创建人对书院内的小环境也很在意,常常栽花种树,移竹运石,打扮书院。
唐人为书院选址的习惯一直沿袭了下来。宋代一些著名的书院,也都坐落山间。例如岳麓书院建在岳麓山下,白鹿洞书院建在庐山五老峰下……其他如象山书院、武夷精舍、南岳书院,都选址在风景秀丽的山区。
江苏清凉山崇正书院
书院选址,为何要在远离人烟的深山老林里呢?
这与书院兴起的初衷有很大关系。古代的书院,往往是在官学废坏时出现。兴办书院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科举考试;另一方面,在一些大学者看来,官学一旦成为科举考试的附庸,就严重丧失了教书育人的能力,并日益腐败和衰落。
因此,他们以个人的力量另建书院,就是为了研究学问,启迪民智,回归教育的本质。而在他们看来,一个空灵安静的地方,更有益于做学问。比如,曾经执掌白鹿洞书院的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就曾奉劝他的学生:“莫问无穷庵外事,此心聊与此山盟。好去山头且坚坐,等闲莫要下山来。”
02 与现代学校相比,古代书院在制度上有哪些特别之处呢?
图为朱子祠内清乾隆年间碑刻《白鹿洞书院教条》,朱熹为白鹿洞书院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的一个纲领性学规。图源人民网
与今天的学校相比,古代的书院在制度上有哪些特别之处呢?
书院管理体系的核心是山长负责制为代表的管理体制及与之配套的组织系统,它从组织上保证书院的管理有序有效地进行。
“山长”,其实就是书院的负责人,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校长,位高权重,是书院的核心人物。
山长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就是为书院聘请老师。聘请老师时,或重视学行,或重视文凭——也就是科举出身,这样能确保书院的学术研究和教学水平能够达到一定标准。山长以下,有副山长、堂长、讲书等职,他们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协助山长维持书院正常的教学秩序。
古代那些著名的书院,无一例外都拥有名震四方的山长。
湖南岳麓书院
例如,北宋年间,岳麓书院有个叫周式的山长,他的学术和品行都很好。宋真宗知道后,就派人接他进入皇宫,封他为国子监主簿,并想留他在京城侍驾。然而,周式却坚持要回到岳麓书院,真宗无奈之下放他南归。此后的岳麓书院,更是名声大振。
03 学生学什么呢?违规时又会受到什么处罚?
清刻岳麓书院学规碑,图源岳麓书院官网
有了德高望重的山长和教师,书院不愁没有学生。因此,书院也设定了不低的入学门槛,也有入学笔试,而且招生数量有限。
“天下四大书院之首”的岳麓书院,在南宋乾道年间,就“定养士额二十人”,后来扩到三十人。岳麓书院名气出去以后,远道前来求学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别置额外学生十员,以处四方游学之士”,等于是增加了十个旁听名额。
《清平乐》电视剧截图,左为演员饰演的角色范仲淹,右二人为求学学子。该剧讲述北宋宋仁宗时期的故事,内含范仲淹来应天府书院任教的情节
一旦进入书院学习,学生就要遵守书院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以明道书院为例,首先要求学生要穿“校服”,这个校服当然不像现在一样统一订做,只是规定要穿颜色深的衣服。这样做的目的是和一般的民众区别开来,让学生有士人的责任感和优越感。
图为明道书院建筑图,图源濮阳网
另外,书院还设专门针对学生的“请假簿”“讲簿”“德业簿”“食簿”“宿斋簿”。其中,讲簿记录山长讲学的情况,德业簿登记学生的功课情况,食簿是用来领取钱米,宿斋簿则用来领取灯油和木炭。
明道书院还规定,学生请假不得超过三个月;谒祠、听讲、供课三者都需要登记,缺席三次就“罢职、住供”。这个住供,就是停止供给。古代的书院大都远离闹市,给学生的钱粮伙食断供,这个惩罚可不算轻。
当然,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学业,那么古代书院中的学生学些什么呢?
即《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等儒家经典。学子每天的学习时间划分成起床后、早饭后、午后、晚上四段,每一段都有规定的学习任务。既有自学,也有讨论,还有老师解惑。
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书院有考试制度,主要考查德行和学业两大方面。学业考试以南宋时期的延平书院为例,每个月有三次小考,考得好的,成绩一出来就有物质奖励,并且还会累积积分,累积到一定程度则升级,也与经济利益挂钩。
图为正谊书院志。书院志是书院信息最为集中的历史文献,里面包含了书院规章、考核信息以及发展过程等。图源岳麓书院官号
图为文正书院藏书目,图源岳麓书院官号
德行考试的考核标准一般因山长的习惯而定,例如朱熹主持白鹿洞书院时,提倡自觉自励,不做硬性规定。
而另一些书院,则从更实用的角度出发,对儒家伦常做了具体化的规定,例如不尊敬师长、不孝敬父母,就可能受到被除名的惩罚;那种严重践踏院规、破坏伦常的学生,书院不仅会将其除名,还会报官立案,并永远不许其再入书院。
福州西湖朱熹像
中国古代书院进化史
书院是何时诞生的?在上千年的光阴中,书院经历了哪些兴衰浮沉?又是因何一度淡出历史舞台?
**唐宋:**诞生与蓬勃
松洲书院建于唐中宗景龙二年,图源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
公元717年,朝廷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修书行动。唐玄宗命令人遍搜天下图书并进行编订。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为使修书工作顺利开展,公元718年,改乾元修书院为丽正修书院,作为专门的修书场所,丽正书院由此得名。
自此,书院作为一种文化机构的专用名称正式问世。当然,此时的书院只是官方的修书机构,与后来以聚徒讲学为主的书院略有差异。
到唐朝中后期时,书院已如星星之火,撒播在华中、华东、华南、西南的多个省区,成为广泛社会性的崭新文化机构。
西安书院门
就北宋的教育而言,以1044年的庆历兴学为界,前后各80余年。书院在这前后80余年的命运大不相同,可以说是兴衰不由人,晴雨两重天。
北宋前半期(从北宋建立到庆历兴学前的80余年),是书院由五代时期的潜滋暗长到蓬勃兴盛时期。
图为嵩阳书院,宋代程朱理学发源地之一
图源广东省国学学会
一方面书院数量显著增加,且书院品质大大提升,藏书、修书、讲学、祭祀、学田等规制完备,出现了一批影响悠远、光耀史册的著名书院,如岳麓、石鼓、睢阳等书院;另一方面,官府对书院发展不仅不加限制,而且加恩赏赐,进一步激发了书院蓬勃发展。
图为应天书院,又称应天府书院、睢阳书院。北宋书院多设于山林胜地,唯应天书院设立于繁华闹市之中
然而,到了北宋中后期,北宋政府开展了三次大规模的复兴官学运动,书院的发展遭到严重冲击。
公元1127年,宋室南渡,历史进入南宋时期。南宋时书院发展到成熟期和高峰期:奠定了书院探究学术的品格……可以说,南宋时期成就了中国古代书院的光荣与梦想。
活字印刷术
南宋时期印刷术的发达也为书院大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印刷术的革新进步,使得书籍可以大量印刷,而且成本降低,这就意味着办学成本降低,书院可以收藏更多图书,更多乡村子弟可以有读书的机会。
因此,南宋时期乡村书院大量涌现,并成为南宋书院繁盛局面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清:**抑扬与落幕
明朝时期,朱元璋下令“改天下山长为训导,书院田皆令入官”。洪武五年,又进一步“革罢训导,弟子员归于邑学”。书院的灵魂人物山长被革罢、书院经济支柱学田(旧时办学用的公田,以其收入作为学校经费)被没入官、书院的学生要入官学就读。就这样,书院被整个社会冷落了。
但在明朝中期,高度集权的国家政权开始走向腐败,国家教育也走向了堕落,中央官学逐渐失去了其在国家教育中的价值,为了给教育寻找新的出路,书院重新进入了他们的视野。
关中书院,明清两代陕西的最高学府
于是,各地开始兴办地方书院。从明宪宗到明孝宗的41年间(公元1465-1505年),新建及修复书院173所,超过前期近百年的总数。书院发展重获生机。
惠州西湖书院
大清政权建立后,为了维稳,清初统治者对书院的政策并不友好,试图以高压手段来抑制书院发展。
到了康熙时期,清朝统治进入了社会比较安定的时期,康熙皇帝也因此着力于文治教化以笼络人心,维系统治。为此,康熙帝通过对书院的赐额、赐书,表示朝廷对书院的鼓励与支持。从此,书院进入兴盛时期。
图为清光绪刻本《各省西学课艺汇海》。全书以介绍西方知识为主,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清末各省书院西学课艺及名人著作的汇编。这是书院改制前夕,书院自身改革教学内容的见证,说明书院在清末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革新。图源岳麓书院官网
清同治、光绪年间,工业革命的浪潮涌进东方,在其冲击和打压之下,以洋务运动为标志的近代改革呼声高涨,中国社会出现向近代转型的势头。
相应地,传统中国书院也被迫进入到改革、转型的历史关头。1901年,清政府宣布新政,将书院改为学堂。这标志着中国教育实现了向近代的转型。
图为清光绪刻本《江南高等学堂算学课艺》。此书内有三角、几何、代数等具体实例和解法。江南高等学堂,其前身为江苏江宁钟山书院,清末改为江南高等学堂。图源岳麓书院官网
正如《清史稿·选举志》所言,辛丑以后,中国学校教育进入系统教育时期。随着学校改制、学堂荣登大雅,书院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重庆渝州书院,图源重庆湖广会馆
供稿单位:重庆市九龙坡区文物管理所
审核专家:赵勇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