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在沉默中求救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不疼吗?

中华医学会
原创
传播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公众健康素养
收藏

作者:吴美彤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审核:查彩慧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主任医师

暑假里,心理科门诊挤满了各地的小患者,7月底的广州天气闷热无比,13岁女孩子盈显得格外引人注意,子盈依然穿着厚重的校服外套,进入诊室后子盈沉默不语,陪伴的妈妈谨小慎微地低声问着医生,医生轻轻把子盈的左衣袖撸起来,赫然在目的是左臂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划痕,子盈低着头,扭动着胳膊把衣袖拉下。“自杀”这个词,大家都很熟悉,各大媒体可能经常会报出“某某某自杀身亡”“哪里哪里发生自杀命案”。单单听到这两个字,大家内心就已经很心疼、很害怕了。但,非自杀性自伤有听说过吗?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什么是非自杀性自伤?

所谓非自杀性自伤,是指非因自杀意图,刻意地用某一种方式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伤害,以应对痛苦的情绪。这种行为是不被社会认可的。常见的方式有割伤、撞伤、烫伤皮肤、拉扯头发。在《精神疾病诊断准则手册》(第5版)(DSM-5)中,对非自杀性自伤症状指出:在过去的12个月内,有5天或更多自我损害的行为。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在诊室里遇过不少有自伤行为或者有相关经历的孩子,看似好像很“流行”。她们都会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穿着外套或者戴上手链掩盖一条一条的伤痕。家长们通常都会不解地问,“为什么她要这样子做?”“为什么要伤害自己?”很多人可能都不理解,伤害自己不疼吗?子盈妈妈告诉医生,子盈一直以来成绩很好,疫情期间开始沉迷手机,家人管教时,经常发生冲突,有次妈妈偷偷翻阅子盈的微信时被子盈察觉,子盈大发脾气,摔东西,之后经常反锁房门,不与家长交流。

青少年做出自伤行为不疼吗?

我们会发现,有些青少年会出现反复自残,在相同的地方留下很多伤口的情况。其实可以从内在和外在两个层面来看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随着年代不同,现在的青少年可能会面对更多无形的压力。这些压力来源于学业、社交、情绪的调适等等。但当他们找不到一个可以发泄情绪的出口的时候,会通过一些自伤的行为来让自己可以转移、平复和表达这些自己无法承受的负面情绪,借着痛感来分散和麻木自己遇到的问题。

“这样割伤自己,你不疼吗?”

“疼啊,但是伤口不再疼的时候感觉很舒服,原本觉得痛苦的事情也没什么感觉了!”

或许有些青少年,在人际关系中遇到了问题,被无视、霸凌、虐待,他们做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来让自己感觉到“我还活着”的感受,或者用之吸引他人的关注,发出信号让他人知道自己正在遭遇的痛苦经历。

可能有人会问:“不能直接表达出来寻求帮助吗?”其实,可能他们已经尝试过了。很多时候,青少年都不会很直接地表达他们想要表达的事情,或者说,在这个状况下的青少年内心都会相当的敏感。如果他感觉到求救的对象好像也没有很理解自己、很在意自己的时候,会慢慢地打消求救的想法。

在通信发达的年代,更多的青少年会在网络中寻找自己面对的情况,这个时候,会更容易找到一些有着相同经历、类似情况的“同行者”。当对方原本已经做出一些非自杀性自伤的行为时,更容易受到带动。这个时候,也会很容易导致原本就在面对痛苦的青少年开始出现自伤的行为。

要怎么帮助自伤的青少年呢?

当发现青少年出现一些自伤行为的时候,我们应该这样做:

1.把可能会伤害到青少年的利器或工具藏起来以减少跟自伤有关的提示。

2.耐心地去当青少年的聆听者,不给予任何的评价,先聆听,再讨论,让青少年觉得原来是有人愿意聆听自己倾诉的。

3.如果需要,尽早带青少年接受心理治疗,让青少年可以早日走出这个“以伤害自己来麻木痛苦”的状态。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评论
呐喊先生
贡生级
平时学习急救技能培训关键时刻能救命,守护生命,“救”在身边。
2023-09-09
smxh676
大学士级
随着年代不同,现在的青少年可能会面对更多无形的压力。
2023-09-09
李海剑
太傅级
如果他感觉到求救的对象好像也没有很理解自己、很在意自己的时候,会慢慢地打消求救的想法。
2023-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