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闹天宫》《九色鹿》《小蝌蚪找妈妈》……这些应该是很多人童年最爱看的故事。那么,动画片里的筋斗云是怎么画出来的?小蝌蚪找妈妈是从哪里来的灵感?美术片,作为一代人成长历程中的重要艺术体验,有着特殊的文化意义。
前不久,“东方神韵——中国经典美术片作品及文献展”在江苏开展,展览中呈现给观众的不仅是一次回忆,还有更多关于中国动画的幕后与当下的故事……
东方美学的完美诠释
“美术片”是20 世纪中国动画在特殊时期的一种特殊称谓。20 世纪60 年代到80 年代,是中国美术片发展的黄金时期,所呈现的作品在世界影坛中频频获奖,声名鹊起,被国际上誉为独树一帜的“中国学派”,成为20 世纪中国参与全球化竞争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
此次展览分为“青绿山水趣何长”“寓出东方旧曾谙”“长风破浪绘有时”三个章节,以美术作品、动画手稿、海报剧照等形式来呈现。除了珍贵的动画手稿,展览还运用了老电视装置、投影、液晶电视、皮影互动等新的展陈形式,有“静”有“动”地将中国山水画与美术片进行了视觉审美呼应,给观众呈现了一场经典与现代的新体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诞生让中国的美术片创作进入了巅峰时刻。《大闹天宫》《山水情》《骄傲的将军》《三个和尚》《九色鹿》等一系列美术片,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这些美术片在表现形式上充满浓厚的民族气息,从内容上来说,也对几代人形成了积极健康的文化启蒙及审美培育,传统典故、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题材的挖掘更是把东方的美学与哲学结合得淋漓尽致。
《九色鹿》动画分镜
民族性是美术片的文化内核
美术片的起源和雏形,与传统民间手工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的“走马灯”距今已有1 000 多年的历史,其原理是利用蜡烛燃烧的热气流推动外围的灯桶转动,这是最早通过灯光照射呈现画面运动的技术。
我国老一辈动画艺术家从民间手工艺中汲取元素,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如美术片中的剪纸片就源于中国皮影戏、窗花剪纸、木版年画等民间艺术。还有木偶片、折纸片等,都是取材于民间工艺美术的艺术形式及表现手法,开创了民族风格的先河,具有淳朴的中国风格。
水墨画是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其笔意和墨趣成就了世界美术史上奇异的一章。而水墨动画是把水墨技法作为表现手段,用特殊技术逐帧拍摄下来,通过连续放映,形成浓淡、虚实的水墨画影像的动画片。
中国绘画的造型讲究“神似而形不似”“似与不似之间”,水墨动画正是把水墨画的技法运用到角色造型与环境空间之中,用墨浓淡相生,讲求笔墨情趣,追求意境气韵。如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就是根据齐白石的水墨画特征进行创作,使其更贴近民间大众的审美情趣。早期的水墨片,正是借助这些杰出的水墨大家的绘画特征,以动画的技法呈现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视觉形象,比如《牧笛》《鹿铃》《山水情》《鹬蚌相争》等经典动画作品。
《小蝌蚪找妈妈》水墨画稿
另外,这些经典美术片在内容上也大量借用与改编自中国的传统典故、成语故事等,这也是美术片被称为“中国学派”的典型性与其所蕴含的东方文化属性。
美术片与江苏有着不解渊源
美术片作为早期中国动画的代名词,与江苏有着不解的渊源。展览设在江苏,正是基于江苏与中国美术片、动画片发展的深厚渊源。中国动画的创始人万氏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就出生在南京,从他们制作的中国第一部独创动画片《大闹画室》至今,已有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历程。
出生于南京的万氏兄弟,童年常去的就是南京夫子庙。那个年代的夫子庙是一个民间艺人汇聚之地,说书唱戏、跑马卖艺、拉洋片看西洋景,最吸引他们的莫过于走马灯、木偶戏和皮影戏。如果说中国古典艺术中有“阳春白雪”,那么也蕴藏着“下里巴人”,这种对于浓郁“民间色彩”艺术形式的热爱与情感,一直蔓延在万氏兄弟日后的作品风貌之中。
万氏兄弟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独创动画片《大闹画室》、第一部大型有声动画片《铁扇公主》、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第一部彩色影院动画长片《大闹天宫》,让人耳熟能详的《三个和尚》《哪吒闹海》也均出自万氏兄弟之手。他们为中国动画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雏形到精品的突破,是中国动画事业的拓荒者与奠基人。
文/嵇刊 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