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童年零食“无花果丝”,跟无花果没有关系?

果壳自然
探索万物之美,守护自然的丰富、独特与永恒。
收藏

我相信对于80后来说,缺少零食是我们的集体记忆。那个年代,炸鸡、可乐、巧克力、冰激凌都难以觅到,更没有棒棒奶酪之类的新奇玩意儿。酸梅粉和无花果丝基本上就是学校门口最受欢迎的零食了。

图片

许多人的“童年回忆”无花果丝,其实是萝卜或生的番木瓜做的

很多年后我才知道,酸酸甜甜的无花果丝,跟无花果一点关系都没有,连味道都不是无花果的味道。它居然是萝卜丝和青番木瓜丝做成的。在切成细丝的萝卜和番木瓜里加入甜味剂和香料,腌制过后就成了我们吃的“无花果丝”了。

还好我很小的时候就有接触无花果的机会,因为外婆家种了一棵无花果树。每年夏天,树上都会结出很多无花果。不过,这些无花果并不会一下子都成熟,而是隔三差五长熟一个。于是外婆总会把熟透的无花果剥掉皮放在小碗里给我吃,那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无花果。

图片

在树上成熟的无花果 | Pixabay

不是所有榕果都叫无花果

我们这篇文章所说的“无花果(Ficus carica)”,指的是专门栽培用来食用的无花果,是严格意义上的无花果。这种植物原产于中东和西亚区域,它的英文名是common fig,意思就是普通的无花果。那问题来了,还有“不普通”的无花果吗?

当然有。所有桑科榕属植物的繁殖器官,其实都可以叫“无花果”(fig),也叫“榕果”。它们其实不是果,而是榕属植物特有的“隐头花序”。单从隐头花序的外表上,我们看不见任何鲜艳的花瓣,一个个都是小圆球,无花果的小花,就藏在这些小圆球中。无花果之所以叫无花果,就是因为我们看不到花。

图片

科学插图。展示了隐头花序内部的小花,以及切开的隐头花序内部结构 | Wikimedia Commons

在我国新疆,无花果还有一个名字——糖包子,这说法还真是形象,一是因为无花果的甜度很高,无花果干的含糖量可以超过20%;二是因为我们吃的无花果,还真是一个包子模样的繁殖结构

如果我们把新鲜的“无花果”(特别是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无花果)掰开,就会发现它的内部是空的。在空腔靠下的位置,你可能会找到很多白色的小圆球,那就是无花果的雌花了。而如果你够幸运,有可能在靠近顶端的地方,看到顶着粉末的细丝,这是雄花的雄蕊。为啥要强调“够幸运”呢?因为雄蕊释放花粉的时间很短,只有一周左右。

图片

无花果切开后的模样有些“重口” | Pixabay

无花果是雌雄异花植物,一个隐头花序里,要么只有能结成果实的雌花,要么只有雄花和失去生殖能力的特殊雌花,这种雌花叫“瘿花”,虽然不能结果,但它也有特殊的任务要完成,后面我们还会讲到。

无花果甜甜的部分,我们一直当它是“果肉”,实际上它是一个称为“花序托”或者“果序托”的结构,而无花果里面小芝麻一样的“种子”,其实不是种子,而是无花果真正的果实。

好了,既然花朵都包在“包子”(无花果)里了,那么这样的花朵是由谁来传播花粉呢?

图片

榕属隐头花序内部的小花 | Internet Archive Book Images / Flickr

无花果里的附加“荤菜”

大多数植物都开放花朵散播花粉,但榕属植物反其道而行之,把所有的小花都一股脑地包在花序托里。虽说这样可以让花朵免受日晒雨淋之苦,可是,风吹不出花粉,蜜蜂和蝴蝶也粘不着花粉,那榕属植物是怎样将花粉送到该去的地方呢?

无花果头顶有个小窟窿,那是给一些小蜂总科(Chalcidoid)的昆虫留出的通道,这些昆虫统称为“榕小蜂”(fig wasp),它们就是无花果传粉的功臣。榕树和榕小蜂的互动关系,堪称自然界最奇妙的协同演化关系。

图片

在榕属植物F. brotryocarpa的“榕果”顶端进行试探的榕小蜂 | Mark Moffett / Minden Pictures

榕小蜂钻进隐头花序,不是为了吃喝玩乐,而是要给娃找个不愁吃住的窝。如果这是一个有雄花和瘿花的隐头花序,钻进去之后,榕小蜂妈妈就会把卵产在瘿花里。蜂卵只能产在雌花子房的珠心和珠被之间,如果有半点偏差,幼虫就不能顺利长大。所以,榕小蜂拥有丝线般纤细的产卵器,从柱头顶端插入后,穿过花柱到达合适的产卵位置。由于不同榕属植物的花有大小差异,柱头到珠心的距离也不尽相同,所以不同的榕小蜂只有进入特定种类的榕果,才能顺利产卵。

产卵完成后,新一代的小蜂幼虫就开始慢慢发育了,以瘿花内的浆汁为食。它们要在隐头花序里,经历至少3个月的发育期。首先羽化的都是雄性的榕小蜂。急不可待的雄性榕小蜂,会用交配器官刺破雌蜂所在雌花的外皮,然后和里面的雌蜂交配。完成这奇异的婚配后,“新郎”才帮“新娘”咬开雌花的外皮,放她们出来。

图片

切开的隐头花序,可以看到里面的小花和榕小蜂 | Barbara van Amelsfort / Wikimedia Commons

这时正是雄花释放花粉的时间,花粉撒落在雌性榕小蜂身上,她们通过无花果顶端的小孔,离开隐头花序,去寻找新的隐头花序,繁育自己的后代。

这样看起来,榕属植物似乎在白白给小蜂提供育儿服务,还损失了很多未来的种子。其实不然。如果“准妈妈”进入到一个只有雌花的隐头花序里,因为没有瘿花可供产卵,它和它的下一代,就只能死在里面。但是,它也给无花果带来了“礼物”——花粉。当榕小蜂来回爬动寻找产卵场所的时候,就把自己身上的花粉,送到了雌花柱头上,让这些雌花结出果实。随后,隐头花序长大,变甜,变成我们所吃的“无花果”,来吸引动物食用,传播种子。

图片

这些小颗粒才是真正的“无花果”果实 | Thomas Bresson / Wikimedia Commons

那么,我们吃的无花果,是不是都附带死了的榕小蜂“加餐”呢?也不是,许多人工栽培的无花果,只有开雌花的隐头花序,这些隐头花序即使不授粉,也能长出可以吃的“糖包子”。

采摘无花果,要小心“黑化”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大家早就不满足于吃现成的水果,还要“玩”水果,最好玩的莫过于采摘。但是,采摘无花果要注意,最好不要接触从折断的梗、叶子里流出的乳白色汁液。在无花果的白色汁液里,有一类名为“呋[fū]喃[nán]香豆素”的物质。接触它们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光敏皮炎。

图片

无花果的嫩芽被掐断后,流出了白色的“乳汁” | All About Figs / Flickr

我们对呋喃香豆素的“行凶过程”还缺乏详细的了解,通常认为,这些化学物质可以吸收波长为320~380纳米的紫外线。获得紫外线的能量以后,呋喃香豆素就像一颗颗炸弹,在细胞中搞破坏。在无氧状态下,它们可以与DNA结合,阻碍正常的复制和转录;当氧气不足时,它们会破坏细胞膜,导致细胞死亡。在这个过程中还会引发黑色素沉积,使得皮肤起红疹,长水泡,变黑

图片

无花果虽好,采摘要谨慎 | Pixabay

不止无花果,许多植物都含有呋喃香豆素,接触或者吃下会导致光敏性皮炎。症状的轻重,还受到身体状况、光照时间、接触植物种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过,也不用过于恐惧,只要控制好蔬菜的摄入量,适当遮挡紫外线(比如用防晒霜),就可以拔掉“炸弹”的“引信”。而且,到现在还没有证据显示,吃无花果会引起光敏性皮炎。所以放心开吃吧。

作者:史军

封面图来源:Pixabay

本文来自果壳自然(ID:GuokrNature)

评论
坦 荡 荡
少师级
在切成细丝的萝卜和番木瓜里加入甜味剂和香料,腌制过后就成了我们吃的“无花果丝”了。也是我们童年的美好回忆。
2023-09-17
逢瑞
庶吉士级
学会养生,才能延长生命的进度条,少受疾病困苦
2023-09-17
科普638d6590
进士级
2023-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