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同步轨道是以地球为中心、航天器公转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均为23小时56分04秒的轨道。在这类轨道上,卫星的星下点在每天同一时刻是相同的。其中,在赤道上空的圆形轨道又称为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会始终位于赤道某一点的正上方,保持相对静止。此外,地球同步轨道还包括椭圆同步轨道、倾斜同步轨道、极地同步轨道等。
地球同步轨道在通信、气象、遥感、侦察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在地球静止轨道上,通信卫星的信号覆盖区域基本固定,因此区域内任何地面站点之间可以实现24小时不间断通信。在倾斜同步轨道和极地同步轨道上,每天卫星都会经过相同的地区上空,所以在气象、侦察、科学研究等领域很受重视。尤其是极地同步轨道,对于两极地区和高纬度地区的通信效果影响很大。
不过,火箭发射卫星进入这类轨道是困难且复杂的。地球同步轨道半长轴为42164公里,对火箭运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一般来说,卫星需要先被发射到较低的停泊轨道,再加速进入与地球同步轨道相切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在该轨道远地点及时调整,进入地球同步轨道,该过程称为“霍曼转移”。
此外,地球静止轨道的轨道倾角为0度,但发射场不会恰好建设在赤道上,因此航天器一般需要在霍曼转移的基础上,从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远地点再进行一次轨道倾角修正,为此消耗的能量甚至会超过改变轨道高度。解决方法之一是应用地球超同步转移轨道,其远地点距离明显大于普通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因此远地点速度进一步降低,有望帮助航天器大幅节约燃料。
随着地球同步轨道的价值日益被重视且“空缺”越来越有限,其应用前景值得关注。一方面,在商业运营中,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普遍向着小型化、定制化、低成本等发展;另一方面,大型通信卫星始终希望通信能力更强、功能更丰富。7月28日,美国猎鹰重型火箭发射了重达9.2吨的木星-3商业通信卫星,打破了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质量纪录。
从积极兴建低纬度发射场,到大力开发地球超同步转移轨道等空间资源,人们正在不断寻求新方法来满足对地球同步轨道的需求。随着更多创新性火箭、卫星设计涌现,相信地球同步轨道将助力航天事业迈向新高度。(作者:杨泽生)
本文首发于《中国航天报·飞天科普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