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图片档案中的天津西青“赶大营”】第1期 | 万里赴戎机

科普西青
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推进西青区全域科普向纵深发展。
收藏

万里赴戎机

一、何谓“赶大营”?

1865年,来自中亚浩瀚汗国的军事头目阿古柏在英、俄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拥兵侵占了几乎新疆全境,建立了“哲徳沙尔汗国”,妄图将新疆从中国版图中割裂出去。东南海防和西北塞防同时吃紧,令国库十分空虚的清政府腹背受敌。经过激烈的海、塞防之争,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当时,天津一带运河漕运废弃,兵祸不断,连年饥荒,杨柳青受灾尤重,人们纷纷外出谋生。于是,“跑西北”的杨柳青人肩挑货担小篓,追随着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大军做小生意糊口,及大地缓解了军需运输费用严重不足的压力,保障了军需供给。因经常追随部队大营不断迁徙,且处于西北边疆,故称为“赶西大营”,简称“赶大营”。

“赶大营”发端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光绪十年(1884年)进入全盛时期。到宣统二年(1910年)“王高升纵火案”之前达到顶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因交通受阻和货源断绝而迅速由盛转衰。

万里赴戎机

一、何谓“赶大营”?

1865年,来自中亚浩瀚汗国的军事头目阿古柏在英、俄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拥兵侵占了几乎新疆全境,建立了“哲徳沙尔汗国”,妄图将新疆从中国版图中割裂出去。东南海防和西北塞防同时吃紧,令国库十分空虚的清政府腹背受敌。经过激烈的海、塞防之争,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当时,天津一带运河漕运废弃,兵祸不断,连年饥荒,杨柳青受灾尤重,人们纷纷外出谋生。于是,“跑西北”的杨柳青人肩挑货担小篓,追随着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大军做小生意糊口,及大地缓解了军需运输费用严重不足的压力,保障了军需供给。因经常追随部队大营不断迁徙,且处于西北边疆,故称为“赶西大营”,简称“赶大营”。

“赶大营”发端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光绪十年(1884年)进入全盛时期。到宣统二年(1910年)“王高升纵火案”之前达到顶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因交通受阻和货源断绝而迅速由盛转衰。

万里赴戎机

一、何谓“赶大营”?

1865年,来自中亚浩瀚汗国的军事头目阿古柏在英、俄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拥兵侵占了几乎新疆全境,建立了“哲徳沙尔汗国”,妄图将新疆从中国版图中割裂出去。东南海防和西北塞防同时吃紧,令国库十分空虚的清政府腹背受敌。经过激烈的海、塞防之争,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当时,天津一带运河漕运废弃,兵祸不断,连年饥荒,杨柳青受灾尤重,人们纷纷外出谋生。于是,“跑西北”的杨柳青人肩挑货担小篓,追随着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大军做小生意糊口,及大地缓解了军需运输费用严重不足的压力,保障了军需供给。因经常追随部队大营不断迁徙,且处于西北边疆,故称为“赶西大营”,简称“赶大营”。

“赶大营”发端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光绪十年(1884年)进入全盛时期。到宣统二年(1910年)“王高升纵火案”之前达到顶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因交通受阻和货源断绝而迅速由盛转衰。


左宗棠(1812-1885)

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等人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二、“赶大营”先驱

安文忠(1852-1942)晚年像

赶大营首倡者,晚清天津籍新疆巨商。

字荩臣,天津杨柳青人。

杨柳青纤夫安文忠发现由于连年战争,从甘肃庆阳到肃州一带生活物资匮乏,湘军将士积攒很多饷银却买不到所需,这可是个商机。他便以拉纤所得银两就地购置了针头线脑、手巾等杂货,挑着担子追随左宗棠部队在陕甘一带做起了生意。三年工夫,获利数百两白银。安文忠此举,为后来的赶大营作了探路的准备,也使安文忠成了赶大营的首倡者。

杨柳青人“赶大营”为清军运输的军需物品

三、海塞防之争与西征

清同治年间,受到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云南及西北陕甘回乱的影响,导致新疆协饷完全断绝。同治三年(1864),新疆发生变乱。翌年,来自中亚浩罕汗国的军事头目阿古柏趁大清帝国无暇顾及西北边疆之机,在英国和沙俄的支持下,入侵新疆,势力迅速延伸至天山北麓,妄图将新疆从中国版图中割裂出去。面对新疆危局,清廷将平定阿古柏战乱、收复新疆的奏议提上日程。

同治五年(1866),朝廷急调左宗棠转任陕甘总督,全权统筹西征军务及粮草军饷筹措,于翌年6月移师陕西潼关。

同治十年(1871年),在阿古柏在侵占乌鲁木齐、吐鲁番后企图进一步侵占伊犁,沙俄又以“代清政府收复伊犁”为名进占伊犁的情况下,清廷频催左宗棠快速解决陕甘战乱,率军西征。

同治十一年(1872)七月,左宗棠移师兰州,收复肃州后设立西征总粮台。采用“缓进急战”的战略,计划用一年半的时间创造出必胜的一切条件。

从同治三年(1864)开始,明显可见清廷对于塞防的重视。直至同治帝驾崩,三岁的光绪帝继位后,清廷内部各种政治势力企图借机重新洗牌以争朝宠。再加上东南、西南、西北均出现危局形势,最终清廷因国力衰弱、经济实力不足而爆发了“海塞防之争”,朝堂之上,意见纷呈。

光绪元年(1875)初,英国为牵制中国西征,以云南出现的“马嘉理事件”为由,扬言武力干涉,威胁清政府。

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出因连年用兵,国库财力不足,应以有限财力先保海防,这一海防思想受到刑部尚书崇实、山西巡抚鲍源深、河南巡抚钱鼎铭的坚定拥护。

鲍源深在奏折中提出“内地,心腹也;边陲,四肢也。四肢心腹,轻重悬殊。”

陕甘总督左宗棠力排众议,提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的主张,但并不等于平均使用力量,依形势当务之急还是塞防。

平定西北之乱,尽快收复疆土虽然是朝廷的既定方针,但面对空虚的国库和各省负担过重的严峻现实,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不得不有所考虑。最终,左宗棠的主张获得了慈禧太后的认可。

光绪元年(1875)皇上降旨:令左宗棠以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择日西征。接到任命后,当时已病魔缠身的左宗棠在家书中坦露了当时的心情:“西事艰阻万分,人人望而却步,我独一人承当,亦是欲受尽苦楚,留点福泽与儿孙。”

可以说,没有左宗棠就没有今日中国版图中的新疆。朝廷的最终决策表明了对收复新疆的决心,以及对左宗棠的信任和倚重,成为左宗棠西征收复新疆的重要转折点。但在西征之前,具体计划的落实以及如何保证西征必胜,依旧困难重重,暗流涌动。

四、军粮需筹调之下应运而生的赶大营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军需物资是第一要务。据光绪元年(1875)西征粮台计算,当时左宗棠麾下有近八万西征军,每年所需军饷至少800万两白银。此时清廷财政困难,户部只能拨款200万两白银,各地又自顾不暇,实际每年协饷仅有二百多万两。左宗棠向朝廷提出准许他筹借洋款(外债)1000万两,可财政大臣以洋款利息太高为由驳斥这一提议。后经左宗棠反复盘算,减至400万两,其余以协饷补足。原乌鲁木齐提督文祥为此亲自面圣,力陈塞防之重要。巨大的军费缺口和无法充足供应的粮食问题,让左宗棠一筹莫展。

光绪二年(1876年)三月初一,朝廷发出关于军费如何补足的上谕,令左宗棠大喜过望。

至于军粮,左宗棠命令袁保恒等人马不停蹄往来西北各地紧急筹划,最后确定了从三个方向调运军粮。但其中科布多、乌里雅苏台又因战乱烧毁粮库,颗粒无存。最后,一位俄国人主动上门找左宗棠,提出可以从距离新疆较近的俄国山诺尔采购200万斤粮食运至古城,另要收运费。这于左宗棠是个意外收获,朝廷很快就批准了这个建议。

在左宗棠筹措军粮军饷的同时,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困难。那就是一直处于落后农奴制生产关系下的新疆,历来土地贫瘠,农业生产落后,商品无法流通,一旦出关,茫茫瀚海,军需供应势必难以为继。

赶大营民谣:

出了嘉峪关,两眼泪不干。

往前看,戈壁滩,往后看,鬼门关。

此时左宗棠收到了西征军前线总指挥刘锦棠的书信,向左宗棠建议招募商贩随军出关贩售,配合解决军需供应问题。左宗棠立即批准,颁令招募商贩随军出关,并纳入军队后勤管理系统。这一消息被当时因贩运粮食发生事故而赔累一空的安文忠得知后,又再次从杨柳青出发,再次踏上了远赴西北的路。

同治十年(1871),安文忠带着赚到的数百两银子回到了家乡杨柳青,乡亲得知安文忠在外发了财,都十分羡慕。

回到家乡不久后,安文忠以赚到的银子与他人合伙做粮食生意,雇佣船工在河南装粮,沿黄河顺流而下,准备运到河北、山东贩卖。但路上因遇大风而意外翻船,满船麦子沉入河中,安文忠血本无归。

安文忠认为这是很好的机遇,于是他带上自己两个弟弟和一二十名敢于闯荡的青壮年同乡,一起挑起小篓再次踏上远赴西北的路程。

他们一路走一路趸货贩货,越走物价越高,利润也随之增加。他们一行边走边做生意赶到肃州清军大营,通过钱某顺利办好了在军营做生意的许可。之后又陆续有其他杨柳青人来到肃州,他们当中除商贩外,还有不少是作为为西征大军运送物资、军粮的民夫到达肃州的。据一些史料说,到大军发兵新疆前,前来肃州大营的杨柳青商贩已达到500余人,他们中不仅有商贩,也有破产农民、手艺人、木匠、铁匠、郎中等,且还在不断地增加。

在安文忠的带动下,以天津杨柳青商贩为代表的自发组织的、为西征大军提供生活物资的商队便应运而生了。因他们追随清军大营而前进,军行则行,军驻则停,因此被人们称为“赶大营”。他们肩挑小篓配合清军支前贩售,从渤海之地亦步亦趋地走到了万里之外的新疆,为民族的团结和边疆的稳定与巩固,作出了彪炳千古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