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图片档案中的天津西青“赶大营”】第2期 | 三千货郎满天山

科普西青
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推进西青区全域科普向纵深发展。
收藏

三千货郎满天山

一、军商协作,收复新疆

光绪二年(1876),新疆告急。左宗棠坐镇肃州,制定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略,命刘锦棠、金顺、张曜分兵三路,率师西出嘉峪关。

三军路线图

大军发兵之前,已有以安文忠为首的五百余杨柳青商贩集聚肃州大营,除商贩外还有运送军粮、物资的农夫、手艺人、木匠、铁匠、郎中等。商贩中采购了烟叶、茶叶、糖,以及针线、手巾、布袜、药品等军队必需品和湘军最爱吃的辣椒,肩挑一百多斤的担子,一路跟随西征军出了嘉峪关,进入莽莽沙漠。

安文忠“赶大营”连环画

安文忠赶大营时售卖的商品

西出阳关,大漠苍茫,浩瀚无垠的荒漠湮没了无数生命。经过一千多千米的饥餐渴饮,除了零售一些日用百货,还帮助西征前线运送弹药辎重,最终,数百名天津货郎一路随军走出戈壁沙海,穿过星星峡,最后抵达哈密。

赶大营沿途地貌

天津赶大营运输队向西征前线运送弹药

裹尸包,其实是装干尸的。赶大营一路非常艰辛,一些人就葬身于戈壁滩这片“死亡之海”。乡亲们用黄沙掩埋了他们的尸骨之后,做上标记。新疆气候干燥,人死入土后尸身不腐,水分蒸发后即为干尸,筋骨相连,须眉皆存。等待有朝一日,乡亲或者子孙再去赶大营的路上,用裹尸包装上干尸,运回家乡杨柳青,归入祖坟,落叶归根。

刘、金两军在哈密汇合后,依照左宗棠“缓进急战”的策略,在哈密设立了大本营,刘锦棠下令在军营附近划出“买卖圈子”,定为商贩的活动范围,第一批大营客在新疆的艰苦创业由此便从哈密开始。

同年六月至九月间,清军主力在吉木萨尔、阜康、古牧地、迪化之间,拉开了数百里战线,猛攻阿古柏侵略军。随军货郎们集中于古城子(今奇台)兵站,应清军之邀,按各营所需,往返百数十里,采办物资,送往前线。

虽然当时清军配备了“西洋大炮”“洋枪”“手掷炸包”,但阿古柏侵略军在英俄帝国主义支持下,全新西洋武装。双方交锋,枪林弹雨,硝烟四起。随军商贩忍受着新疆变化无常的天气,冒生命危险支援前线,有的亡于风寒伤病,有的卒于流弹飞片,成为无名忠骨。他们前仆后继,舍生忘死,闯出了英雄气概,弘扬了爱国情怀。

赶大营的独轮车

光绪三年(1877年),除伊犁尚在沙俄手中,左宗棠已经消灭了阿古柏在新疆的侵略军,收复了新疆大部分领土。光绪八年(1882年),清政府在惠远城恢复伊犁将军府,至此,新疆全部收复。

1881年(光绪七年)2月21日,即左宗棠到达北京的前三天,双方在圣彼得堡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沙俄同意归还《崇约》划走的特克斯河谷和通往南疆的穆扎尔山口,但仍占有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此外,放弃了俄货由嘉峪关运进内地的要求;但赔款却由五百万卢布增至九百万卢布。对于中国,这仍然是个不平等条约,但与《崇约》相比,总算收回了一些权益。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收藏的

《出嘉峪关,新疆全图、卫伊犁河》全图

二、艰苦创业,三千货郎满天山

持续了十余年的战乱,给新疆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民不聊生,百业俱废,商品奇缺。于是便有了三千货郎随军奔波,深入天山南北,到定点经营的壮观景象。

光绪二年(1876年),被收复后的迪化地旷人稀,地多无主,人们可以随意建房。安文忠、杨润棠、郑子澄、李汉臣四人结伴在迪化城大十字路口东设点摊售,他们互通有无,集资进货,按股分利。(纪录片截图)

生意渐好后,四人扩建房屋,改在屋内销售,成为坐商。其他货郎接踵而至,纷纷建屋设号,“大十字”街逐渐成为津商的聚集地。

津商售卖的货物种类也逐渐繁多起来,除了售卖当地土产,销售湖南、四川行商带来的茶叶、绸布等,还有京津一带的商品和经伊犁流入的沙俄洋货,像洋蜡、煤油、纱布、方糖、小五金等。

天津老画家杜明岑白描长卷

《赶大营风云录》内页图

清光绪九年(1883年),全疆收复。收复以后的伊犁,百业待兴,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大批大营客由迪化分流或开设分号,纷纷来此建房、摆摊设点、开设店铺。

随左宗棠大军进入南疆等地的天津货郎,少数落脚于喀什噶尔、和田、焉耆、阿克苏等城,改为坐商,定点经营,大部分仍旧返回靠近大路沿线、离嘉峪关内较近的迪化、哈密、古城子一线定点经营。

越来越多的杨柳青乡亲背井离乡、投亲靠友、万里迁徙、进疆谋生,他们有的挑担,有的坐家眷车,有的雇驼队,购买百货、药品等运送新疆,颠簸半年时间才抵达新疆。随军的商贩遍布新疆各大中城镇开铺经营,遍及天山南北城市,形成“三千货郎满天山”的波澜画卷。

伊犁赶大营晏恩溥后人珍藏的****自杨柳青至乌鲁木齐路单


戈壁中的驼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