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又称妥瑞综合征、"抽动-秽语综合征”、“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等,是一种以多发性不自主的抽动,语言或行为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属于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通常在3-15岁发病,男孩多于女孩。
一般分为运动抽动、发声抽动和感觉抽动三大类。运动抽动指头面部、颈肩、躯干及四肢肌肉不自主、突发、快速收缩运动,表现为眨眼、厥嘴、缩鼻、张口、摇头、耸肩等。持续一定时间,可能会发展成为发声抽动,最常见于喉部,也会出现舌肌抽动等。感觉抽动则是抽动前会出现一些预兆,可能是冲动、感觉或想法等意识。同时,部分患者也会出现情绪异常等表现。
抽动症发病初期往往容易被家长忽视,病初症轻,初期间断不停眨眼、耸肩等行为,家长不认同,不就诊,多认为是不良习惯,是“小毛病”、“没事”,因而延误就诊、确诊;再者,患儿对症状有一定的抑制能力,当有意掩盖抽动时,家长及医生不易察觉;还有,某些医生认为抽动-秽语综合征必须具备秽语症状,但事实上也只有部分患者在发病几年后才出现秽语表现,因此错过了诊疗最佳时机。
值得注意的是,此病虽然不会危及生命,但因具有慢性、波动性、反复性特点,导致病情迁延难愈,会影响小儿的正常学习、生活、社会交往等活动,也增加了家庭的负担和学校的管理困难。
治疗方式分两大类,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1、药物治疗:包括西药和中药
西药以硫必利、阿立哌唑等为主要选择。经典西药有硫必利、氟哌啶醇、可乐定等,由于疗效欠佳或不良反应等因素,现逐渐尝试使用阿立哌唑、托莫西汀、免疫制剂等,一部分取得了显著疗效。
中医认为抽动症属于“肝风”“抽搐”“慢惊风”等范畴,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医药在本病诊疗中体现出越来越多的优势。中医认为本病病位在肝,与心、脾、肾密切相关,与五志过极,风痰内蕴、肾虚肝旺、痰热扰心或脾虚痰湿有关。肝风和痰浊在本病发病过程中至关重要,多以清热平肝、化痰祛风、健脾化浊、活血止痉为用药原则。常用中成药主要有:菖麻熄风片、宁动颗粒、九味熄风颗粒以及芍麻止痉颗粒。
2、非药物疗法:主要包括心理行为治疗、饮食调整和其他治疗。
心理行为治疗包括习惯反转训练、生物反馈、心理护理干预等。日常护理中,家长全身心地给予心理行为的支持有助于患儿的康复,同时家长还应加强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与解释,为患儿提供舒适的环境,对于改善此病症状有重要作用。但过多关注患儿的症状而忽视对其学习和生活的合理安排并不利于患儿的治疗。
饮食上要规律,不挑食、不偏食、不暴饮暴食。适宜多吃的食物:蔬菜尤其是绿叶蔬菜、鱼、骨髓、新鲜水果及粗粮、牛奶、莲子、核桃、百合等。不宜多吃的食物:含添加剂、防腐剂、调味剂的食品,烧烤、煎炸、油腻食品及饮料、滋补品等。不吃巧克力、茶、咖啡等容易使大脑兴奋的食物。
其他治疗包括中医针灸、免疫疗法、脑深部电刺激、经颅磁刺激和手术治疗等。
参考文献:
[1]李继君,王淑臻,赵林等.126例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的中医证候学特点[J].中医杂志.2010,51(7):639-641.
[2]焦富勇,闫鲜鹏,薛茹等.抽动症治疗新进展[J].中国医药科学.2012,2(23):52-53.
[3]王永炎,王蕾,王忠等.中医药对儿童抽动症防治刍议[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4(2):148-150.
[4]董丽萍.儿童抽动症的辨证施护[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49):301-302.
学术真实,文责自负
供稿:天津市儿童医院药剂科
作者:王岩 主管药师
审稿:孙燕燕 主任药师
于和 主任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