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由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主办的2023“科学思想汇”科学嘉年华研讨活动在全国科普日主会场北京首钢园举行。本次研讨活动是“科学思想汇”年度重点活动,主题为“如何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科学教育如何在“双减”中做加法、科普资源如何助力科学教育做加法、如何推动科普资源进校园等议题展开讨论。
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庞晓东在主旨发言中表示,中国科协高度重视“双减”工作,2021年12月中国科协办公厅与教育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的通知》,开启科普助力“双减”,推动科教融合发展。中国科协通过积极发挥科协组织“一体两翼”作用,广泛动员科技工作者服务“双减”;充分发挥社会科普优势,搭建助力“双减”全国科普平台;聚焦科技自立自强、后备人才培养,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青少年科普活动;大力推动教育科学教育素质提升,助强科学教育加法源头力量,促进科学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他指出,下一步中国科协将聚焦“双减”中科学实践中难点和关键问题,着力提升社会动员能力、资源开发能力、师资培训能力、评估评价能力,构建助力科学教育加法的体系化科普大格局。
庞晓东作主旨发言(主办方供图)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嘉麒在题为《珍惜人才促进创新》的演讲中指出,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他对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不同阶段的“双减”教育政策侧重点进行了阐述,并鼓励青少年勇于创新,选好问题、选好方向,提高自己的独立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刘嘉麒作报告(主办方供图)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郑永和在题为《“双减”政策下的科学教育加法、背景、内涵与路径》的报告中回顾了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目前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科学学习表现以及科学教育教师的现状。他提到,要兼顾科学教育公平与优质培养、强调探究实践、做好科学教育转型升级保障、推动技术赋能科学教育转型升级;同时在整个过程中融合国家各项科学教育举措,全面落实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促进形成新时代“大科学教育”新格局。
郑永和作报告(主办方供图)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物理学会科普委员会主任魏红祥在题为《提高辨识度 激发源动力》的报告中介绍了中国物理学会开展科学教育和科普活动的实践经验,并提出通过全国资源单位开放科普资源、提高学科辨识度等方法,为“双减”提供更优质的内容。
魏红祥作报告(主办方供图)
同济大学物理学教授吴於人结合自己的科学教育实践,在题为《我对“双减”和科学教育加法的理解》的报告中指出,“双减”的过程就是科学加法的过程,要正确认识学校作业和学校课外辅导负担的问题,只有“双减”才能培养未来科学家。
吴於人作报告(主办方供图)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新媒体部主任王闰强在题为《科普资源向科学教育转化的一些做法》的报告中介绍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从需求出发,邀请科学家走进学校,开发具有科学思维的科学课程,面向全国中小学生组织开展科院少年寒暑假特别活动等做法。
王闰强作报告(主办方供图)
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协常务副秘书长吴宝俊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高端资源科普化过程中思考与实践》的报告中提到,科普专家是稀缺资源,如果要实现更大的覆盖面,既要鼓励更多科学家做科普,也要开拓新的思路,他以“春分工程”科普品牌为例,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大学通过研究生开展科普服务中小学“双减”,破局中小学“科技匮乏”的经验。
吴宝俊作报告(主办方供图)
圆桌论坛环节,多位专家学者围绕“科普资源进校园”主题开展交流。中国科学院实验学校校长陆建伟、北京八中科技教育办公室主任高颖介绍了各自学校引进科普资源的主要做法,吴於人、王闰强、吴宝俊探讨了科普进校园过程中间碰到的障碍、解决办法等。
圆桌论坛现场(主办方供图)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中国科协科普部、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北京市科协、北京市科技创新促进中心、北京科学中心、中国科学报社等相关单位负责同志参加活动。活动由魏红祥主持。
本次活动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现场有来自科技界、教育界、科普基地等200余名观众参加,光明网、中国青年报、中国科学报、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北京科技报、科普时报、科普中国、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新浪微博、搜狐视频、哔哩哔哩等近40个媒体平台同步线上直播,观看人数超250万人次。
“科学思想汇”是由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支持创建的高端科普智库品牌,旨在充分发挥北京市科技资源优势,汇集科普相关各领域高水平专家,针对北京市科普工作的顶层规划进行研讨,实现北京市科普工作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