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天津青少年创新作品亮相北京首钢园与京冀青少年同台展示

天津科学技术馆
原创
天津科技馆作为天津市全域科普主阵地,努力满足公众科普需求。
收藏

9月15日至18日,由京、津、冀三地科协共同主办的**“2023年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京津冀青少年创新作品展示交流活动”**在北京石景山区首钢园举行。来自天津的10名中小学生带着他们奇思妙想的创新作品参加了此次活动,与来自北京、河北两地的青少年展开了交流互动,并配合路演,面向公众开放。


天津代表队的作品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机器人、物联网等多个领域,从星辰大海到身边小事,展现了天津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其中,有的作品是针对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如“家庭常见安全隐患自动阻断和报警提示系统”“挑瓜神器”“智能输液装置”等;有的作品是基于对科学原理的探究和应用,如“电磁炮原理探究”“基于蓝牙控制的特斯拉线圈开发”“月相成因探究学具2.0升级版”等;还有的作品是展示了对未来科技的想象和探索,如“便携式简易无人机旋翼动平衡测试器”“火星探索软体机器人”“喊应答电视遥控器”等。

天津市南开区美达菲学校董益诚同学的妈妈因为手术住院,需要医护人员换药、拔针。他想到,能否设计一款语音提醒的智能输液、换液装置,减轻医患双方的压力?在输液瓶内加装液位传感器,连接语音提醒装置,编写相关程序,并用3D打印零件组装,他将想法变为了现实。当需要对两种药品先后输液时,第一瓶药液输完,电磁阀能切换输液道,待第二瓶也输完时,装置便呼叫医护人员处理。“我把模型带到社区医院,爷爷奶奶说,希望这种能提升生活品质的创意设计越多越好,我很受鼓舞。”董益诚说。

来自中新天津生态城第一中学的孙浩轩同学将思绪投向太空,考虑到火星表面的极端恶劣环境,他设计了一款能在火星复杂地貌上移动的软体机器人,更灵活应对突发情况。铜圈通电形成电磁铁,磁性海绵相吸、相斥,机器人便相应收缩、舒张,顺利蠕动起来。“这只是个开始,我会进一步学习相关科学知识,不断改进它。”孙浩轩坚定地说,“在不久的将来,它将成为人类在火星上探索和定居的先驱,并将准确的数据传回地球。”

活动期间,同学们还参加了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包括科技馆研学交流、创客动手做、参观体验互动展项等。部分同学还参与录制了《科技创新小达人》全国科普日特别节目,向全国观众介绍了自己的作品和心得。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们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结识了来自京冀两地的优秀青少年,交流了彼此的想法和经验,收获了友谊和成长。


本次展示活动是全国科普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三地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搭建起了展示交流的平台,助力京津冀青少年科学教育协同发展。天津科学技术馆作为我市青少年科技教育牵头单位,积极探索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途径,开展丰富的科技竞赛及科普活动,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城市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