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汪洋,1970年出生,重庆医科大学实验教学管理中心公共卫生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重庆微生物学会理事,重庆公众健康传播服务中心负责人。从事科普工作12年来,组建研学导师团队,建立了以医学学生和科技工作者为主体的2支志愿者服务队伍,组织和策划了多个主题科普活动,被认定为2023年度“典赞·科普重庆”科普人物。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要吃甲钴胺?”“为什么‘瓷娃娃’那么脆弱?”“亨廷顿舞蹈症为什么是罕见病?”……点开“重庆公众健康传播服务中心”公众号,一大批科普文章呈现在读者眼前。该公众号从2015年开始运营,发布了上百篇科普推文,许多文章被国内知名医学平台转发,点击量超过数万人次。
这个科普微信公众号的负责人是重庆医科大学实验教学管理中心公共卫生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汪洋。
“为什么要做医学方面的科普文章,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让普通群众一看就懂。现实是,一些网上医学类文章,并非专业人士写的,科学性、严谨性欠妥,甚至误导读者。”汪洋说,她经常遇到一些患者来就医,用在网上查找的内容告诉她得了什么病,她觉得作为专业医生有责任和义务占领医学科普制高点。
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汪洋告诉记者,目前,大众对医学科普的需求量特别大,这正是专业人士利用互联网打造科普品牌非常好的途径。
她和团队成员每天都要为市民、学校学生解答问题,也有很多人通过她们的科普活动认识她们,与她们一起传播科学知识。做科普工作这几年,他们的科普团队收获了一大批市民的信任,也收获了成长。很多人也用行动支持他们的“科普事业”,不仅经常转发、点赞,还会和他们一起策划接地气的科普选题。
市民的信任、家人的理解、自我的成长,都是汪洋继续做科普的动力。“我想通过科普,传播更多医学、科学方面的知识,让更多的人少走冤枉路。”汪洋说,从事科普10多年,见过太多的人因科学知识储备不够走入误区,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科普尤其重要。
重庆公众健康传播服务中心是2012年度由重庆市批准成立的重庆市级科普基地,作为科普基地的负责人,在基地无专职科普工作人员的情况下,汪洋身先士卒,担起责任,一方面完成科研、教学、实验教学准备和科普工作,一方面推动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了2支科普志愿者队伍和1个科普专家团队。
在她的带领下,这样的科普公益宣讲做了一年又一年,一茬接着一茬干,如今科普宣传早已成为重庆医科大学的一道亮丽品牌。
创新是永葆公益科普宣传活力的源泉。近年来,汪洋利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开展科普讲座,与重庆市渝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庆两江新区日新志愿服务中心联合拍摄的艾滋病防控宣传视频《防艾,行动起来》《你觉得身边有艾滋病人吗》在日新志愿服务官方抖音播放,受邀参与日新志愿服务官方抖音直播“防艾宣传工作中的经历和感受”,同时带领科普团队走进社区市民学校开展医学科普讲座,分别在响水路、南湖、南山、学府路、回龙湾等社区开展10次营养知识讲座,受到了群众的欢迎。(记者 于灯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