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2023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涵养青少年科学志趣 培养基础科学后备人才”专题论坛在北京举办。专题论坛旨在交流探讨如何规范化、规模化广泛发动科学教育领域相关机构力量,提升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质量,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培养基础科学后备人才。
△“涵养青少年科学志趣 培养基础科学后备人才”
专题论坛现场
专题论坛由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承办,《中国科技教育》杂志社协办。
论坛邀请了美国科学教育协会主席朱莉·安妮·卢夫特(Julie Anne Luft),经济合作组织科学基金会前主席曼泽·胡塞恩·索木尔(Manzoor Hussain Soomro),非洲科学院联盟执行理事杰奎琳·爱丽丝·阿金伊·卡多(Jacqueline Alice Akinyi Kado),南非国家研究基金科学技术促进机构执行主任玛莫莱西·莫西亚(Mamoeletsi Mosia),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裴新宁,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郭丛斌以及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莉萍做主旨报告。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郑永和主持。
与会专家在主旨报告中共同分享经验,探讨青少年科学教育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朱莉·安妮·卢夫特教授以《美国科学教育的纵向统一:下一代科学标准、课程、教师教育和学生》为题,从美国的《新一代科学标准》(NGSS)出发,分享了NGSS的影响范围、对课程设置的影响,以及NGSS的愿景。朱莉教授还强调教师职业培训的重要性,指出评价科学教师的三个维度——了解学生、评价学生、与学生合作,规划教师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发展路径,以及美国科学教育协会从课程资源、专业期刊、科学研讨会、学生竞赛等对教师提供的支持。
“科学教育是面向所有人、高质量的科学教育是国家强盛的关键基础、科学教育改革设计要以‘人如何学习’为底层逻辑”,这是裴新宁教授基于她的研究成果,带给大家的科学教育的共识。她主张通过“深研”推动中小学科学教学创新实践,从开好科学实验、丰富学习机会、创新科学实践方面来推动基础科学后备人才培养,并从科学探究能力和技术理解与设计能力角度寻求教师素养的提升。
曼泽·胡塞恩·索木尔教授从经济合作组织地区的情况出发,探究青年基础科学人才的培养。他在《以探究为基础、非正规的科学教育培养青年基础科学人才》的专题报告中强调,不能认为学校的教育是一成不变的,学校教育的形态和范式亟需改变,终身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其中,科学中心和博物馆对公众的科学素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提升和改变了公众对科学技术的理解、态度和行为。因此,如何更好地发挥科学中心和博物馆在科学教育中的作用,是世界各国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郭丛斌教授在《数智时代中国普通高中科学教育开展的实践与特点》的专题报告中指出,进入数智时代,提高国家公民科学素养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都期望迫切解决的问题,中美两国均在加强高中科学教育;面对当前中国高中生科学职业兴趣和批判精神偏低,科学教育开展存在明显地域、学校和个体背景差异性的情况,他建议通过引入全国性的职业导师计划,制订全国性的差距扶持政策,因地制宜发展多样化有特色的科学教育模式等措施优化我国的高中科学教育,进一步夯实培养我国未来公民和领袖所需的基础。
“非洲面临着多方面的教育挑战,包括缺乏重视探究性学习方法、教育设施不足、高中阶段科学教育师资匮乏等问题。”杰奎琳·爱丽丝·阿金伊·卡多教授的专题报告《与中国在非洲合作开展科学教育的潜力》发人深省。一方面她指出非洲科学院不仅肩负着科研使命,更应该积极推动公共教育,培养科学家们积极参与,并成为改变未来世界的关键力量;另一方面,她指出中非之间拥有广阔的合作前景,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可通过引入先进的ICT技术等手段弥合教育领域的鸿沟。未来中国和非洲的科学教育应创造更多合作机会,培养更多新一代的科学家和领袖。
王莉萍校长在《共建 共育 共成长 —— 探索校内外资源融合下的后备人才培养之路》的报告中,介绍了北京师大附中在多年贯彻全人格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爱国心、责任心、高阶思维能力和实践力为目标,建立科技课程体系的经验和做法,强调了校内外资源融合对学生科学兴趣培养的重要性。
玛莫莱西·莫西亚在《南非的公众参与科学--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兴趣》报告中提到南非公众在提升科学素养和基础科学认知能力的急迫性,以及南非国家研究基金(NRF)积极搭建平台,努力创造公众科学参与的机会。同时,分享了从倡导家长参与孩子科学教育、开设科技教育工坊、举办科技竞赛、参观科技中心、参与项目式研究等多方面聚焦青少年科学兴趣的培养。
△“涵养青少年科学志趣 培养基础科学后备人才”
专题论坛嘉宾合影
本次论坛既是探求全球科学教育前沿的重要论坛,也是一个开放合作、互动交流的平台。通过分享经验和智慧,论坛将为未来科学教育提供新的动力,为促进科学教育水平提升,以及基础科学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