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核病
从幼苗至结果期的整个生长期内均可受害,保护地反季节和早春栽培时发生较重。
【症状】 苗期多是茎基部受害,初呈水浸状褐色病斑,后变为深褐色,绕茎一周,湿度大时,皮层腐烂长出白色霉层,至幼苗死亡。成株期染病,多始于植株分枝处,病斑绕分枝处一周,呈浅褐色斑,并向茎上、下扩展,湿度大时,病部内、外生白色菌丝,茎部皮层腐烂,劈开分枝处,内部往往有深褐色鼠粪状菌核,最后引起落叶和植株枯萎死亡。果实染病,往往从脐部开始呈水渍状湿腐,逐步向果蒂扩展至整果腐烂,湿度大时果表长出白色菌丝团,后形成不规则菌核。
【发病条件及规律】 该病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夏或越冬,菌核没有休眠期,在干燥土壤中可存活3年,但不耐潮湿,温度在5-20℃和较高的土壤湿度的状况下菌核即可萌发,其中以15℃左右为最适。病菌通过伤口和表皮直接侵入寄主,借助于气流、雨水和人工操作传播。温度20℃和相对湿度在85%以上的环境病害发生严重,相对湿度在70%以下,病菌发育受到抑制,病害较轻,保护地栽培早春和晚秋阴雨天气易引起病害流行。
【防治措施】 (1)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2)深翻土壤。将土壤上层中的病原菌翻到深层土壤中,降低上层土壤病菌的数量,从而减轻病害的发生程度,对已出土的子囊盘要及时铲除,严防蔓延。(3)进行土壤消毒。用98%棉隆微粒剂,每平方米25克,耙入土中,保持一定的土壤湿度,覆盖地膜密封20天,揭开地膜15天待药气散发后定植。也可选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平方米10克,拌细干土1公斤,撒在土表,或耙入土中。然后播种或定植。(4)温汤浸种。先将种子放有清水中浸20分钟,然后放在50-55℃的热水中,水量为种子的5-6倍,而且不断地搅动,使水温保持20分钟,将菌核烫死。(5)控制棚室内温湿度,东北地区越冬生产,应实行高温和低湿管理,特别应防止夜间棚室内湿度过大或结露时间增长。(6)及时摘除病枝和拔除病株,进行深埋或烧毁。(7)发病初期喷施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或25%咪鲜胺乳油1000倍液,或50%腐霉利·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 15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