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国家气象防灾减灾救灾总体建设思考
作者:孔锋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综合减灾和应急管理的科研和教学工作,Email:kongfeng0824@foxmail.com。
**摘要:**随着气候变暖进一步发展,频发多发重发的气象灾害已经并加剧从“黑天鹅”事件向“灰犀牛”事件转变,给国家安全建设和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同时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发展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安全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本文在分析严峻的气象灾害威胁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我国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的总体思路,尤其是瞻望了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结合,并提出了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的建设目标。最后提出推进和提升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八个着力点,即加强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完善气象防灾减灾救灾法律保障、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核心保障能力、引导社会多元参与气象防灾减灾、深化气象减灾全球合作、落实科技驱动发展、加强人才保障和加强人才保障。
**关键词:**气候变化;气象灾害;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国家总体发展战略;政策建议
一、国家总体发展战略面临气象灾害威胁
我国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气象灾害呈多发重发趋势。近40年,全球86%的重大自然灾害、59%的因灾死亡、84%的经济损失和91%的保险损失都是由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引起的。频发多发重发的气象灾害已经并加剧从“黑天鹅”事件向“灰犀牛”事件转变,其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会带来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金融市场波动,乃至威胁社会稳定和地区安全。因此,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已成为当前我国应急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导致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的国家安全时代需求更加迫切。
二、新时期国家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的总体思路
“十四五”期间亟需充分发挥完善的全球气象监测网、先进的预报预测预警技术、成熟的突发灾害信息发布渠道等方面优势,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合作共赢、多部门联动、协同发展,有机地融入国家防灾减灾救灾治理体系。正确理顺服务与管理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地方与军队的关系、部门间的关系、国际间的关系。推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气象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变革。加强与气象事业“十四五”紧密结合、加强与气象体制机制改革和科技创新紧密结合,加强与气象军民融合、一带一路、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充分应用智慧气象、信息化战略、气象现代化等科技成果,突出科学发展、依法发展,促进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树立**“全民减灾、全域减灾、全球减灾、多元共治”**的理念,应对越来越严峻的气象灾害防御形势,全面提高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
三、新时期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的建设目标
经过过去长期的建设发展,建成世界一流的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体系,气象立体智能监测系统更加完善,气象灾害预测预报预警预估水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灾害自动化识别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政府防灾责任体系、法律体系、标准体系更加完善。防灾救灾统筹协调、科技推动、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社会多元参与等体制机制更加灵活健全。突发灾害信息发布更加高效和广覆盖,彻底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国民气象灾害防御灾害自觉性显著提升。偏远农村、城市工地、老弱病残等弱势人群防灾减灾和抗灾自救能力显著增强,因灾伤亡人口和经济损失大幅度减少。
四、推进和提升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着力点
围绕上述思路和目标,未来我国气象防灾减灾亟需从以下八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加强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
依法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公共财政保障和政府考核体系,明确地方党委政府的主体防灾减灾责任,强化各级政府责任意识,加强部门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军民之间的协调配合和应急联动,统筹城乡防减救工作。方便统筹协调、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多灾种综合防治。建成自上而下、覆盖城乡的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横到边、纵到底,引导社会和公众依法参与气象灾害防御,建设气象综合减灾示范区,保障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长效机制向基层延伸。
(二)完善气象防灾减灾救灾法律保障
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立法研究,适应新形势下气象防灾减灾救灾,推进气象减灾体制、机制和法制协同,统筹防灾减灾制度建设,完善制度体系,适时开展《气象法》《气象减灾法》等立(修)法工作,制定配套应急预案和标准体系。
(三)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核心保障能力
强化气象防灾减灾保障体系建设,补齐气象灾害防御和减灾救灾链条中的短板,夯实基础。提升气象灾害预警能力,为注重灾前预防提供技术基础,健全横向联接各部门、纵向贯通省市县、相互衔接、规范统一的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实现防救灾信息高效发布。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和隐患排查,建成分灾种、精细化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业务,提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的转化能力。
**(四)**引导社会多元参与气象防灾减灾
积极引导市场力量参与气象灾害防御,培育和提高市场主体参与灾害治理环境,拓宽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多元化投入渠道,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气象防灾减灾事业,汇聚众智实现创新发展,提升防减救灾的有效供给能力。创建气象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开展气象减灾示范县、区试点建设。充分发挥金融保险的作用,推进气象灾害风险分散机制,建立气象类巨灾保险制度。
(五)深化气象减灾全球合作
“灾害无国界,减灾需合作”,制定与国家开放发展战略有效对接的气象保障专项规划,主动适应、深度融合、全面服务,切实做好“一带一路”的气象保障工作。完善国际气象信息交换与共享机制,实现无缝隙获取全球综合气象观测信息,大力发展全球数值模式动力框架等核心技术,开展全球预报。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国际标准和规则制定,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开展全球气象防灾减灾深入合作。
(六)落实科技驱动发展
把科技创新作为推进气象防灾减灾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促进智慧气象、信息化战略、气象现代化等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推广应用力度,引导气象装备、监测预警技术、信息传播技术和服务方式的大力发展,提高气象灾害风险识别水平。发挥科研院所优势,进一步研究气象灾害致灾关联性规律,建设气象灾害工程防御实验室,研究开发减灾实用技术,提高多灾种综合防御能力,实现全领域防灾减灾。
(七)加强人才保障
实施气象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以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建设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资源开发和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气象科研院所和高校技术和智力高地作用,引导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与专家积极参与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的研究与建设中,推进灾害风险管理和相关学科建设和专门人才培养,保障防灾减灾的智力支撑。
(八)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充分调动政府、社会和媒体力量合作开展气象防灾宣传,将气象防灾减灾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气象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在学校和社会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科普教育,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技能,形成全民防灾减灾的良好形势。
(本文作者单位系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本文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港澳台重点专项(2018YFE0109600)、北京市社科基金研究基地项目(19JDGLA008)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01064;71790611)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