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徐惊雷:以匠心助推“国之重器”翱翔天空

科普江苏
原创
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
收藏

从教20余年,他以身先士卒、敢为人先的信念,投身国家急需的航空航天发动机排气系统研究,将冷门研究领域推向前沿热点,助力我国新型飞行器“一日万里”;身为一名基层科研人员,他二十年如一日,坚持战斗在科研第一线和学科前沿,他就是2023年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2023年江苏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副院长徐惊雷教授。

徐惊雷(左三)指导学生

十年磨一剑

从坐冷板凳到国际认可

1996年,徐惊雷还是一名西安交通大学在读研究生,当时的他,整天想的就是“如何把论文做好,尽快毕业,找个好工作”。然而,同年的台海危机让他深刻地感受到“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尊严,与每个人,特别是青年人如此密切相关”。

徐惊雷意识到,必须大力发展包括航空发动机在内的航空航天和国防事业。他打破了自己安于现状的生活状态,1999年底博士毕业后来到南航,从事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彼时,国内关于航空发动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进气道、压气机、燃烧室、涡轮等方向,而徐惊雷从事的排气系统研究相对冷门,缺少经费支撑。“曾经也有过动摇,但我看准了高超声速飞行器排气系统的研究方向,坚信只要能坚持下去,终究会有用武之地!”徐惊雷的执着坚守,在数年后有了收获。高超声速成为航空航天的战略发展方向和各国竞相研究的热点,作为高超声速飞行器发动机的关键部件,排气系统面临的特殊难题逐渐显现。已在该领

域深耕8年的徐惊雷团队,终于有了施展拳脚的机会。

“只要看准一个研究方向,就要耐得住寂寞潜心钻研,以坐冷板凳的精神坚持下去,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并且在这个方向做到领先的时候,机会终究会垂青于你。”徐惊雷说,他常与刚进校的青年教师分享这段经历,鼓励他们做科研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精神。

二十年如一日

从问题中来到应用中去

徐惊雷二十年如一日,坚持战斗在科研第一线和学科前沿。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带领“驭风”发动机排气系统研究团队发现了越来越多前人未曾注意、未曾重视的难题,有些正是制约排气系统喷管性能进一步提升的瓶颈。

通过反复分析、推导,一轮又一轮地优化设计程序,在团队十几年的努力下,一套快速的某型喷管设计方法逐渐成熟,通过一台普通的电脑,只需几分钟就可以获得相当优异的设计结果。相比传统迭代优化得到的结果,通过这套设计方法得到的性能仅低了不到0.5%,但时间由原来的30多个小时缩短到几分钟。这套设计方法解决了多项国家重大项目中的实际难题,并成功应用于多个研究单位。此外,他带领团队出版了国内第一本相关专著,开发了国内首个非对称喷管优化设计软件和多学科优化设计平台,完成了首个多通道排气系统的模态转换实验;所得成果成功应用于我国几乎所有类型的组合循环发动机排气系统,为宽域高速飞行器的研制提供了强力支撑。

2017年,著名行业杂志《美国航空周刊》在介绍中国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发展时,将徐惊雷团队的研究成果作为中国在排气系统领域的代表性工作进行介绍。

二十年立德树人

从一门基础课到一项创新比赛

作为一名教师,徐惊雷坚信,只有从学生中来,才能明白学生的所思所想,也才能促进教学实践和教育改革。从教20余年,他一直坚持教学,承担两门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和一门研究生专业课,长期奋战在教书育人、教学实践和教育改革第一线。

正是基于多年的教学和尝试,他牵头的项目获得了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实践类),参与的项目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他将自己在流体力学领域的教学经验加以总结,参与编写了《工程流体力学基础》教材,被评为江苏省精品教材。

“向徐老师汇报科研进展总是很紧张。”他的研究生说,“因为哪怕是一丁点逻辑不严谨或者工作不到位,都会被徐老师迅速察觉,几个问题问下来就会被问得面红耳赤。”但同时,徐惊雷也会用大量时间和学生交流,分享他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思考。他的研究生总是能在这样的交流中受益良多,有的发现更多的问题,甚至有的找到了日后钻研的重点方向。

从发动机的门外汉一步步走到今天,徐惊雷一直用“幸运”二字来形容自己。如今,航空发动机事业已踏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徐惊雷说:“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有义务、有信心把这种优良作风传承下去,把优势地位保持下去。”

记者/何佳芮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评论
飞马腾空
太师级
2023-09-26
科普62d7b9474e443
学士级
学习了
2023-09-28
科普625e569小
进士级
👍🏻
2023-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