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Denovo团队
监制:中国科普博览
你会时常感到孤独吗?
2018年公布的一项科学研究表明,在发达国家,大约1/3的人口被孤独带来的负面情绪影响,并且1/12的人被严重影响。
尽管我们生活在人类史上社交联系最紧密的时代,但是仍有许多人感到自己处于孤独之中。值得注意的是,孤独并不等同于享受独处或避开社交活动,我们可以独自一人而不感到孤独,也可以在一群人中感受到孤独。孤独是一种极为主观和个人化的感受,只有当你觉得孤独时,你才是真正的孤独。
人生中最孤独的三个时刻
在孤独感的学术研究中,最孤独的三个时刻可不是什么自己一个人去游乐园、一个人搬家、一个人去做手术,而是三个人生阶段。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老年神经精神病学家Dilip Jeste及其研究团队对340名年龄在27—101岁的圣地亚哥居民进行了心理健康评估。结果表明,在20多岁、50多岁和80多岁的时候,人的孤独感最严重。
尽管数据没有提供确凿的证据解释为什么这些年龄段的人的孤独感会达到峰值,但研究人员推测,这可能与这些特定年龄阶段常见的生活挑战和压力有关。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关于智慧与孤独相关关系的研究成果
(图片来源:《Cerebral Cortex》杂志)
二十多岁通常是个人生涯中需要做出关键决策的阶段,这样的压力经常来源于看到同龄人似乎做出了比自己更好的选择,进而产生内疚和自我怀疑。
五十多岁则往往是中年危机和健康问题相互交织的阶段,这可能会引发更深刻的关于死亡的思考。
到了八十多岁,人的心理负担可能会达到新的高点,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情感上的新低谷——这是由于身体衰弱,可能出现痴呆等疾病,以及亲友的离世。
(图片来源:veer图库)
孤独感普遍存在于各个年龄段,请在以上三个年龄段做好准备迎接挑战,或许那时你真的会感受到更加强烈的孤独。
遗传基因中就藏着的孤独感!
尽管人们普遍认为孤独感主要是受周围的环境和生活经历的影响,但2018年的一项科学研究却揭示,我们感受到的孤独程度,或者我们想要社交的频率,在一定程度上可能由我们的遗传基因所决定。
英国一个大规模的生物医学数据库UK Biobank中,有对487647名参与者的综合调查数据,科研人员据此确定了15个与孤独感相关的基因区域。
(图片来源:veer图库)
虽然这些遗传基因不能完全保证或完全排除个体孤独感(因为这是一个涉及多种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复杂现象),但收集到的数据确实为孤独感与遗传学之间的关联提供了有力证据。
据统计,孤独的遗传倾向大约为4—5%。这就意味着,处于非常相似环境和情景下的两个人可能对于孤独有着不同感受——这部分差异或许可以归因于他们各自不同的遗传基因。
在另一项研究中,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对10760名50岁以上老人的遗传信息进行了研究,并向参与者提出了三个公认的衡量孤独感的问题:你每隔多长时间会觉得自己缺乏陪伴?你每隔多长时间会觉得自己被冷落?你每隔多长时间会觉得自己与他人发生了隔绝?以此来判断参与者感到孤独的频率。
孤独与其他特征之间的遗传相关性:人格特征(神经质、外向性),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SCZ)、双相情感障碍(BP)和重度抑郁症(MDD)),抑郁症状量表(DS)和身高。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3])
通过将遗传信息与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匹配分析,研究人员估计,基因遗传占个体感到孤独原因的14%—27%。
总之,孤独是一种非常主观的体验,但是我们的基因可以决定我们的感受有多强烈以及我们感受到孤独的频率。
孤独者思考问题的方式与众不同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对象包括66名年龄为18—21岁的大一学生。参与者首先需要完成一份详细的问卷,以评估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经历孤独感。
接着,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科学家们观察了这些学生在观看14个不同视频片段时的大脑活动。
根据问卷的反馈,参与者被分为“孤独”和“非孤独”两个群体。研究人员在分析fMRI成像数据时发现,与非孤独者相比,孤独者的大脑活动模式有明显的不同。
(a)研究范式示意图。参与者进入实验室会议,使用fMRI测量其大脑活动,同时他们观看了一系列视频。完成fMRI扫描后,参与者完成了问卷。
(b)分析示意图。提取了214个大脑区域中每个区域对视频的神经反应的时间序列,然后将参与者的这些时间序列相关联,以计算每个大脑区域中每个二元组的受试者间相关性。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4])
更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孤独”群体内部,个体的大脑活动也显示出显著的差异,而“非孤独”群体的大脑活动则相对一致。
这些发现揭示了一个令人关注的现象:孤独者大脑处理外界信息的方式与他们的同龄人有所不同。这种不被理解的心理可能是他们感到与他人脱节的一个关键因素。
尽管目前还不能明确这种独特的信息处理方式是孤独感的原因还是结果,但这种差异显然使孤独者在与其他人(不论是孤独还是非孤独者)建立社会联系方面,都增加了一些挑战。
当然,大脑是人体中最为复杂的器官之一。不同人的大脑工作方式虽有差异,但并无好坏之分。了解孤独者和非孤独者的大脑工作方式仅仅是为了深化我们对孤独这一复杂心理现象的认识,也是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孤独者,你不一样,但不代表你不好。
孤独感:一种隐形的健康危机
许多研究已经明确指出,长期感到孤独(而不是享受独处)可能会对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巨大威胁。它的危害范围从生物学、心理学乃至到社会层面,都表现出一系列令人不安的影响。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长期的孤独感会导致身体加速衰老、癌症致命性增加、免疫力减弱,甚至增加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孤独的危险影响堪比每天抽15支烟,或每天喝6杯酒。
更加令人担忧的是,孤独感一旦演变成长期状态,就可能会触发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让人更加封闭并增强自我防御性。因为大脑将社交疼痛和物理疼痛视为同样严重的威胁,长期感到孤独可能导致人处于一种持续的高度戒备状态,感觉到处充满威胁和敌意。
如果你长期感到孤独,首先要识别并打破这一恶性循环。
不健康的孤独体验可能会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并使自己不愿意过多地与外界产生联系,从而进一步恶化这种不良的孤独感。
要想打破这个循环,需要从改变自我注意力、世界观和行为做起。
(图片来源:veer图库)
如果自己一个人改变很吃力,不妨寻求专业心理健康人员或机构的帮助。
研究显示,提高人际关系质量,特别是建立更深刻和有意义的关系,也是解决孤独的有效途径。
解决孤独问题需要自我意识、专业帮助和科学方法。每一步都是在朝着更健康的社交生活和更好的自我前进。
结语
无论是从个体心理的角度,还是作为一个公共卫生议题来看,孤独都应该受到更高度的关注。
我们不否认,在如今高密度、高强度的社交联系下,个人为了摆脱社交压力,获得内心暂时的宁静,会选择独处来进行自我放松,这本身有益于身心健康。
然而,不健康的孤独感受的确会给个人带来身心上的健康风险。正如大多数动物从其自然环境中获取所需一样,我们人类也是从高质量的社交互动中提取我们所需的情感和心理支持,并以此为基础来构建和维持我们的社会结构。
参考文献:
[1]Lee, E., Depp, C., Palmer, B., Glorioso, D., Daly, R., Liu, J., et al. (2019). High prevalence and adverse health effects of loneliness in community-dwelling adults across the lifespan: Role of wisdom as a protective factor. International Psychogeriatrics, 31(10), 1447-1462.
[2]Day, F.R., Ong, K.K. & Perry, J.R.B. Elucidating the genetic basis of social interaction and isolation. Nat Commun 9, 2457 (2018).
[3]Gao, J., Davis, L., Hart, A. et al.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of Loneliness Demonstrates a Role for Common Variation. Neuropsychopharmacol 42, 811–821 (2017).
[4]Baek, E. C., Hyon, R., López, K., Du, M., Porter, M. A., & Parkinson, C. (2023). Lonely Individuals Process the World in Idiosyncratic Ways. Psychological Science, 34(6), 683–695.
[5]Our Epidemic of Loneliness and Isolation(2023). The U.S. Surgeon General’s Advisory on the Healing Effects of Social Connection and Community
[6]Cacioppo JT, Cacioppo S. The growing problem of loneliness. Lancet2018;391:426. doi:10.1016/S0140-6736(18)30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