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中药半月谈 | 野菊花

药葫芦娃
原创
致力于为公众提供合理用药等相关知识,提高公众健康素养。
收藏

野菊花

寒泉流渐浅

野菊开欲稀

典故趣闻

秋日赏菊,菊花可观赏,又是药材。

宋代钱时《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诗句:“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说到不同的菊花,人们不能不承认,最耐霜凌寒的,最该是野菊花!赞美菊花的诗颇众,专门提及野菊花的就较为特殊,很欣赏南宋诗人杨万里所写的《野菊》诗:“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估计此诗未必是在强调真正味苦的那一种野菊花,不过是泛指非家种家养的野外之菊。在此很有必要将野生的甘菊与野生的“野菊花”区分开来。

菊是大类的概念,叫菊的植物品种很多。入口尝味,古人粗加两分——甘菊与苦薏,两者皆可入药。甘菊就是后世大家所熟知的菊花,入药的既有白菊也有黄菊;苦薏则是后世所称的野菊花。它们的区分,菊花味甘,野菊花味苦。

比较甘菊与被称为“苦薏”的野菊花,还是味甘的菊花入药的历史更为悠久。它出现在《神农本草经》中的上品药行列,名“鞠华”。菊中有苦薏,是在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才出现的,所谓“菊有两种,一种茎紫,气香,而味甘······一种青茎而大,作蒿艾气,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苦薏入药被本草典籍正式收载,见于唐代《本草拾遗》:“苦薏生泽畔,茎如马兰,花如菊,菊甘而薏苦,语曰苦如薏是也。”其功效记载为“破血,妇人腹内宿血食之。又调中止泄”。而其“野菊”的名称,始出自五代时的《日华子本草》,亦称《大明本草》。

图:步瑞兰

李时珍《本草纲目》在草部第十五卷首列的两味药就是菊花与野菊。李时珍对苦薏释名时,强调了他本人的观点:“〔时珍曰〕薏乃莲子之心,此物味苦似之,故与之同名”。普通百姓又叫它野山菊。为了说明它的野生自盛,李时珍专门论述:“苦薏处处原野极多,与菊无异,但叶薄小而多尖,花小而蕊多,如蜂窠状,气味苦辛惨烈。”

古人野外采用菊花时,会把苦薏也混入吗?这样的想法并非空穴来风,我们至少在后世的本草典籍中看到了类似的强调,即应当把苦薏从菊花中区分开来!如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载:“山野间味苦茎青,名苦薏勿用。家园内味甘茎紫,谓甘菊,堪收。”

野菊花清热解毒功效卓著,是古代治疗疮疡痈肿的一味便捷有效的良药。治疗热痈类经典名方五味消毒饮,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消散疔疮,即用到野菊花。

明代有位著名医家孙天仁,著有《孙天仁集效方》,其中有些效方还被李时珍收录到《本草纲目》中。用野菊花治疗无名肿毒的单方,据传系源出于孙天仁亲手经治的医案。有一年秋天,万花落尽只剩野菊花,此时孙天仁出游行医施药。当他行至沅水附近某乡村,遇见一位妇人患了无名肿毒,名曰鲤鱼毒。只见红白相间的脓血如鱼吐气泡似的从烂痈中汩汩而出,患者疼痛难忍,又诸药无效。孙天仁诊毕,挽袖书一单方:“野菊花连茎捣烂,酒煎。”嘱咐患者“热服取汗,以渣敷之”。方既简,药便利,竟然应手取效。

野菊花,寒凉药性显然胜过菊花,在中医皮外科治疗痈疽疔疮经常使用,名中医赵炳南(1899-1984年)治疗皮肤疾患就善用野菊花。
药材来源

菊科植物野菊的干燥头状花序。

性味归经

味苦、辛,性微寒。归肝、心经。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泻火平肝。

适用于疔疮痈肿,目赤肿痛,头痛眩晕。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克。外用:适量,煎汤外洗或制膏外涂。

食疗推荐

野菊花豆腐羹

原料:野菊花9克,蒲公英15克,豆腐1块,调料适量。

做法:取野菊花与蒲公英水煎,过滤留汁,加入豆腐及调味品,煮沸,用适量淀粉勾芡,供食用。

功效:清热解毒,适用于湿疹、皮肤瘙痒等症的食疗调治。

说明:单取野菊花泡茶,也是便捷的食疗方法,适宜于火热体质、易生疔疮的人群,有清火解毒、预防疔疮的作用。

评论
科普达人精英
少师级
本草纲目记载:苦薏(时珍曰)薏乃莲子之心,此物味苦似之,固与之同名。苦薏生泽畔,茎如马兰,花如菊。菊甘而薏苦,语曰苦如薏是也。(时珍曰)苦薏处处原野极多,与菊无已,但叶薄小而多尖,花小而蕊多,如蜂窝状,气味苦辛惨烈。其根,叶,茎,花苦,辛温,有小毒。服之大伤胃气。
2023-09-30
石光强
太师级
排毒养颜
2023-09-29
石光强
太师级
科学清热解毒
2023-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