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研团队,
让肯尼亚玉米从1米窜到2米!
肯尼亚位于非洲东部,赤道横贯中部,占地58.2646万平方公里,养育着4756万人口。土地虽然广袤,但80%以上的国土面积处于干旱与半干旱地区。
从中国兰州到肯尼亚首都内罗毕,飞行时间16小时,飞行距离25600里。跨越“两万五千里”,熊友才团队为肯尼亚送去了中国先进的垄沟地膜覆盖技术。
在肯尼亚卡图马尼试验基地,中国科研人员使用垄沟覆膜技术培育出来的玉米,每株都有2米多高,果实也结得又多又大;与当地传统平地不覆膜处理的玉米相比,增高了一倍多,叶面积也大幅度增加,产量提高了99%—240%,水分利用效率则提升了127%—247%。
将近两万多人参观学习了垄沟地膜覆盖技术。而经过2012年—2014年的大田试验,覆膜处理的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以翻几番的态势增长。
如果垄沟地膜覆盖技术在肯尼亚全境推广,只需利用1/3的耕地,就可以生产足够的粮食来养活全国人口。到那时,肯尼亚将从一个饥荒大国变成一个粮食出口国家。
为什么有些人
一遇见雷雨天气就容易过敏引发哮喘?
从8月持续到10月,正是北方地区蒿草、葎草的花粉期。这类植物的花粉量巨大,但因体积较大基本止步于人体的上呼吸道。
然而一旦遇到雷雨天,在电荷和水分的双重作用下,这些花粉会发生膨胀和破裂,被分解成更细小的颗粒,极易被吸入人体下呼吸道,引发剧烈哮喘。
另一个引起雷暴哮喘的“罪魁祸首”则是霉菌。今年北方地区雨水明显增多,潮湿环境下的杂草会滋生很多霉菌,在风的助力下,致敏霉菌颗粒和花粉一起飘散在空气中,引发哮喘。
对“雷暴哮喘”,大家不必恐慌,只要手边备有平喘药,及时吸入药物都能有效控制症状。
还应注意的是,夏秋花粉诱发的哮喘并非只在雷雨天发生,在天空晴朗伴刮风的日子里,也会有一些花粉过敏者哮喘急性发作,严重者哮喘间断持续10~60余天甚至更长,直至霜降才能平息。
今年的台风:我变少了,但是变强了!
今年1~8月,西北太平洋上累计生成的台风数量(12个)甚至是登陆我国的台风数量(5个)较历史同期相比均是偏少的!
但今年1~8月已生成的12个台风中,“玛娃”、“杜苏芮”、“卡奴”、“兰恩”、“苏拉”、“海葵”均达到了超强台风的级别,并对东亚地区产生了严重影响。2023年7月4日,世界气象组织宣布:根据来自海洋和大气观测的综合结果显示,热带太平洋地区7年来首次出现形成厄尔尼诺现象的条件。
厄尔尼诺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赤道地区低层的东南/东北信风减弱,导致赤道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变冷而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升高。海温的变化同时又引起了大气环流变化。
因此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意味着赤道地区的大气和海洋系统出现了偏离正常模态的异常现象,这必然将影响各个与台风密切相关的环境因子,从而影响台风的生成数量、发展强度等等。
2023年7月27日,联合国秘书长发言称,全球变暖时代已经结束,全球沸腾时代已经到来。在目前全球变暖和厄尔尼诺现象的叠加影响下,台风这一造成极端自然灾害的天气系统也悄然以一种极具“攻击性”的姿态走入越来越多群众的视野中。
台风生成过程示意图,从右向左看~(图片来源:aristo,陈可鑫汉化)
内容综合自中国科普博览微博、科技日报、科学网、科学大院
本文首发于中国科普博览(kepubolan)
转载请注明公众号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