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处你的舌头比脑子更熟悉的地方
牛肉火锅、生腌、工夫茶
……
先于“潮汕”这个地理概念被人们熟知
(潮汕美食合集,制图@阿土/星球研究所,摄影师@小强先森&张向良&刘艳晖&达叔&丁俊豪&李艺爽&方文奇)
▼
然而,满足了“口腹之欲”之后
你对潮汕,还有多少了解?
在中国的南端,广东的最东边
潮州、汕头、揭阳三座城市
组成了人们通常所言的“潮汕”
这里走出了一批低调求财的商贾巨富
财富神话跨越时代,至今仍在延续
(部分潮汕籍富豪名录,制图@阿土/星球研究所,图片来源@视觉中国&wikimedia commons)
▼
这里走出的游子在海外再造一个“潮州”
1300万海外潮人、200万港澳台潮人
跨越时空顽强保留着文化传统
与故土原乡持久地共振
(马来西亚,潮州人主持的柔佛古庙百年游神庙会,摄影师@马来西亚黄秀香)
▼
当我们感慨千城一面时
发现潮汕人似乎无所谓外界如何
自顾自拜神明、祭祖先、说潮语
食茶看戏、婚丧嫁娶,自成一派
(揭阳乔林烟花火龙,俗称“烧龙”,摄影师@丁俊豪)
▼
地处山海一隅
人在异国他乡
心念祖先神明
生猛鲜活,别具一格
潮汕,为何如此特别?
01 自有天地
你很难在历史书上看到潮汕
中国政治中心长期位于北方
潮汕天高皇帝远,向南便是茫茫大海
因此群雄逐鹿与它无关,改朝换代于它也过于遥远
而再下一级
潮汕相对省会广州同样偏远
广东在东南沿海省份里独一份的狭长
潮汕在广东的最东端
距离广州超过400公里
约等于北京到呼和浩特
(潮汕地区位置及地形示意,制图@高俪倩/星球研究所)
▼
让这份距离更显山高路远的是莲花山脉
它北起广东东部山区
向西南方向斜切,延伸至沿海
造出一座座超过1000米的山峰
这条绵长高大的斜切线
成为阻隔潮汕与珠江三角洲的屏障
造就潮汕封闭的地理格局
(请横屏观看,莲花山脉铜鼓嶂,摄影师@陈泽鑫)
▼
尽头的尽头
边缘的边缘
在双重边缘的套叠下
潮汕拥有自己的一方天地
群山之间
韩江、榕江、练江
三条河流各自冲积出平原
统称“潮汕平原”
为这里留出诞生文明的可能
(请横屏观看韩江,潮汕第一大河,摄影师@林文强)
▼
北回归线穿过潮汕
这里一半以上区域位于北回归线以南
雨热同期,热量充足
季风在莲花山脉东南侧形成丰富降水
由此
潮汕的底色是高饱和的
这里有常年的绿意
树木四季皆是水汽淋漓的绿
(汕头南澳森林公园,摄影师@白成哲)
▼
澄澈的海蓝
海岸线曲折绵长
海潮在此往复循环
(汕头南澳岛海岸,摄影师@赵高翔)
▼
极致的橙红
潮人喜植的花木
花开之时都绝不克制
木棉花,殷红硕大
(潮州韩江边的木棉花,摄影师@张向良)
▼
炮仗花,橙黄一片
(炮仗花,摄影师@杨虎)
▼
斑斓的背景下,万物生猛
茫茫大海里海洋生物自在畅游
(潮州海鱼,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中国古代,东南沿海开化原就较晚
而潮汕地处省域边界,边缘尤甚
土著居民或在山林里放歌
妇女身着鲜艳刺绣的服装
或开始制作舟楫,讨海为生
(潮州凤凰山畲(shē)族为潮汕土著居民,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擅长纺织刺绣,图为复原的潮州畲族凤凰装,图片来源@香聚粤绣研究院)
▼
朝廷偶尔对潮汕投来一瞥,也是浅尝辄止
公元591年,隋文帝以“潮水往复”命名此地为“潮州”
开始“潮州”这个称呼一千多年的历史
长期以来,“潮州”所指
便是我们如今所言的潮汕地区
但命名也仅仅是命名
潮州在中原看来仍是一片南蛮之地
200多年后的诗人韩愈
在知道要被流放到潮州时,几乎是抱着必死的决心
(公元819年,韩愈因直言进谏被贬至潮州,途中写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抵达潮州后
韩愈或许享用了最早的生腌
他看到满桌奇形怪状、半生不熟的海货
只觉得腥臊不已、满头大汗
(潮州生腌螃蟹,摄影师@丁俊豪)
▼
彼时江中鳄鱼肆虐
韩愈率人往江中投入猪、羊
写下《鳄鱼文》,好言规劝鳄鱼离开
(韩愈《鳄鱼文》节选,中华韩愈鳄艺术复原图由合肥工业大学刘俊授权,制图@阿土/星球研究所)
▼
在潮州短短的八个月
韩愈虽未能带来根本性的变革
但他兴办州学、解放奴婢、劝民农桑
勤勉、宽柔的文人形象
让中原文明给潮州留下了极佳的印象
(潮州人为纪念韩愈,将母亲河改名韩江,韩愈登过的山更名韩山,并设立韩文公祠,摄影师@丁俊豪)
▼
这是中原雅乐在潮州奏响的序曲
但这片偏僻而多彩的海滨境土
仍在等待真正定居此处的的人
02 再造天地
中原战乱,汉族南迁
因避北方战乱,越来越南
中原至江南,江南至福建
因地狭人稠,一渡再渡
福建移民,最终落脚潮汕
(中原汉人南迁至潮汕示意图,图中“潮州”指今潮汕地区,制图@高俪倩/星球研究所)
▼
潮州的开化进程
以宋代为分水岭
开化来得迅速、完善、全面
几乎覆盖性地塑造了这里的面貌
与大部分区域的开化相似
堤坝修筑、平原开垦、驿道建起
(潮州凤凰山茶园梯田,摄影师@林文强)
▼
产业兴盛
因地制宜,潮州百姓煮海为盐
沿海出现“万灶晨烟熬白雪”的场景
(台湾台南井仔脚瓦盘盐田,仅作示意,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商贸繁荣
商船满载来自韩江东岸笔架山的陶瓷
笔架山拥有丰富的高岭土,是陶瓷的原料
因而山麓窑厂密集,有“百窑村”之称
每年出产的瓷器或以百万计,远销东洋、南洋
(图为笔架山潮州窑遗址Y10号窑局部,龙窑长度近94米,摄影师@玄都观)
▼
韩江畔建起秀丽的潮州府城
这是潮汕长达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潮州古城的重要景观轴“一桥一楼一街”,即广济桥-广济楼-牌坊街,摄影师@张向良)
▼
韩江上架起广济桥
由宋至明,不断完善
人们在桥上建起精美的亭台楼阁
商船在桥下往来,借由韩江实现江海联通
(广济桥为海内外潮人的精神地标,摄影师@洪杰生)
▼
向学之风尤甚
学子们过进贤门,入学宫
为了求取功名日夜苦读
(揭阳学宫位于揭阳古城,是岭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庙,摄影师@余尧)
▼
学子金榜题名
便可位列公卿,其中佼佼者
还可在府城的主街上立起牌坊
长仅1.6公里的府城大街上,鼎盛时有过43座牌坊
平均每35米就立有一座牌坊
(潮州古城牌坊街,摄影师@丁俊豪)
▼
人们聚族而居
建筑对外封闭,内部敞开
形成一个个建筑群宗族互相抱团,在这样的空间中获得安全感
(汕头潮阳区贵屿镇民居群,摄影师@陈冲)
▼
当远道而来的移民们
将这片蛮荒之所改造为适宜安居的土地之后
内心深处,关于故土与迁徙的回忆被唤起
越是远离故土,就越发思念故乡
越是奔波辗转,越清楚家族力量的可贵
潮汕人的祖先
在这片新的家园上
开启一场盛大而持久的怀乡念祖
自宋以来定居潮汕的移民
多来自福建,已经是中原移民南下后定居的族群
福建的移民在门匾上写着:
“颍川衍派”(陈姓,源自今河南)
“兰陵贵胄”(萧姓,源自今山东)
“西河衍派”(林姓,源自今河南)
彰显自己并非土著,为中原世家
(福建泉州门匾,林姓发源于古西河(今河南浚县、滑县一代),称“西河衍派”,图片来源@泉州影像)
▼
而当他们移民至潮汕时
祠堂的楹联上则会写下诸如
“莆田家声远,陇西世泽长”
溯源家族从中原至福建的历史
“潮汕人,福建祖”的说法
至今仍代代相传
(潮汕祠堂,摄影师@何柯斌)
▼
移民们骄傲地保留着自己的语言
中原古汉语一层层地叠加在潮汕方言中
潮汕话因而被称为“古汉语活化石”
人生礼仪也颇有古风
少男少女十五岁时
要穿红衣、着红木屐
告别床脚下的保护神——公婆神
将脸上的绒毛挽净
象征长大成人
(潮汕成人礼“出花园”习俗中的挽面,又称“开脸”,图为挽面娘,摄影师@沈绵钺)
▼
潮汕族群,本就诞生于动荡与迁徙
或许因看透了朝代更迭、风云不定
他们更相信家族的力量与内心的信仰
热烈豪迈的英歌舞
往往在游神队伍中打头阵
动作大开大合,领舞者手执小龙
或源于先秦傩(nuó)文化的遗存
古早闽越文化中对蛇的崇拜
(英歌舞,摄影师@城市穿梭客)
▼
来自福建莆田的海神妈祖
成为潮汕人出海时的精神寄托
被尊为“天后”“天妃”
(汕头西胪镇妈祖出巡,摄影师@潮汕阿龍)
▼
本地的“三山国王”信仰
则出自三座高山化为人形的传说
或源于中原人进入之前的山神崇拜
(所谓“三山”,指潮州府揭阳县霖田都河婆墟(今揭西县河婆镇)西面的三座高山,名曰明山、巾山和独山,三山国王在潮汕受广泛崇拜,掌管潮汕生死大事,摄影师@沈绵钺)
▼
神界是人间的映照
不同时期、地区的神明在潮汕和谐共处
塑造出一个与俗世高度交融、丰富多彩的神明世界
(请横屏观看部分潮汕神明图鉴,制图@阿土/星球研究所)
▼
他们各司其职、来自不同的时空
满天的神明与祖先
观照出一个熙熙攘攘的潮汕人间
(潮州古城夜景,摄影师@张向良)
▼
明代地理学家王士性游历至此感慨:
潮州繁盛如斯,今非昔比
(王士性《《广志绎》卷四江南诸省》)
▼
“今之潮非昔矣,闾阎殷富,士女繁华,裘马管弦,不减上国。”
但繁花似锦下
盛世的忧患正在露出爪牙
03 怒海求生
明代开始
跨越明清两朝、持续数百年的海禁政策实行
直击潮汕沿海百姓的生计所依
相较于与中原内陆的封闭隔绝
潮汕却将自己打开,面向大海
它位于东西航路的交汇处
向东直通日本、朝鲜
向西可远航南洋
催生大批百姓以海为生
(明代潮州外贸港口分布,制图@高俪倩/星球研究所)
▼
陆地上的禁令无法阻挡海洋的风浪
惯于自寻出路的潮汕更是不甘认命
更何况海禁愈严,往往获利愈高
(《隆庆,潮阳县志·卷二·县事记》)
▼
“潮州民众公然修造大船,遍历诸部,
扬帆而去,满载而归,金宝溢于衢路”
于是,在不同群体、不同阶段
潮汕人与海洋密切而激烈地互动
书写苦难与财富并存的惊险传奇
有入海为寇的盗贼
明代倭寇袭扰东南沿海
潮州府是广东的东大门,深受其害
海禁政策又让部分沿海底层百姓失去生计
部分流民入海为寇或与倭寇勾结,或与山贼为伍
潮州府成为广东的“贼窝”
距离潮汕海岸最近处仅10公里的南澳岛
扼闽粤咽喉,处于沿海航运重要节点
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孤悬海外
成为海盗的乐园,走私者的天堂
(请横屏观看南澳岛,南澳岛为明代东亚国际贸易重要港口,以“Lamao”之名出现在葡萄牙商人的记载中,摄影师@余尧)
▼
有追逐利润的海商
官市不开,私市不止
海禁政策时松时严
商人们在规则间寻找缝隙
不时与官府产生武力对抗
位于韩江与大海交汇处的樟林港兴起
最盛时拥有100多支远洋船队
各省船只红白青绿,互相辉映
代表广东的红头船尤为醒目
潮州商帮由此登上历史舞台,通达南北
(清乾嘉年间,樟林港进入全盛时期,《清代樟林繁盛图》(局部)作者汕头市澄海区苏北中学退休教师吴华平,制图@阿土/星球研究所)
▼
有备受压迫的平民
沿海倭寇海盗的掠劫
让民众只能建堡自卫,聚族而居
大大小小的“寨”在潮汕乡村出现
所谓
“乡无不寨,高墙厚栅,处处皆然。”
(潮州饶平道韵楼,为潮汕土楼的代表,中国最大的城堡式族居八角土楼,摄影师@陈冲)
▼
平民可被逼为寇
海盗可获利经商
商人武装则为海盗
三种身份混沌不明、变动不居
搅动着潮汕沿海
(南澳总兵府全称“闽粤南澳总镇府”,是全国唯一的海岛总兵府,是明清潮汕海防的历史见证,摄影师@丁俊豪)
▼
到了晚清
长期筑寨自保的风气让地方治理陷入困境
宗族之间矛盾冲突不断,潮州被称为“械斗之乡”
时人评价“粤俗以潮州为最坏”
1812年,潮州府人口数221万
接近一个半世纪前的4倍
人口的剧增暴露出这块土地长期存在的制约:
可耕之地实在太少
无地可耕、无工可作
天灾人祸、弱肉强食
无可奈何,方过暹(xiān)罗(今泰国)
更多的底层潮汕人被进一步推向海洋
潮汕人开始“过番”史称“下南洋”
(过番三件套,一说市篮、浴布、甜粿,制图@阿土/星球研究所,图片来源@颐陶轩潮州窑博物馆)
▼
正值开发的东南亚、美洲需要劳动力
大量潮汕人被当成“猪仔”卖至海外
或是迫不得已主动谋生路
或是被引诱、讹诈、绑架
踏上异乡的土地
(1877年,在美洲修建铁路的中国工人,制图@阿土/星球研究所,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
人口与土地
流民与富豪
危机与转机
重重矛盾下
潮汕与海洋形成了极强的张力
激出在禁令下抱团取暖的宗亲情谊
也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决心远渡重洋
(潮汕沿海以海为生的人们,摄影师@丁俊豪)
▼
海洋让这片小小天地动荡不安
潮汕翻天覆地,潮人生猛拼搏
一个更大的“潮汕”
却将通过海洋形成
04 故乡他乡
中国闭关锁国百年
仍旧无法锁住来自海上的巨浪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清政府战败,签下不平等条约
潮州(汕头)、琼州、台湾
等10处成为对外通商口岸
汕头,这块沙脊连成的陆地
位于韩江、榕江、练江出海口
替代了河道日渐淤塞的樟林港
也承接了潮州府城经济中心的使命
潮汕
终于彻底地拥抱海洋
(潮州与汕头相对位置,制图@高俪倩/星球研究所)
▼
1860年1月1日,汕头如期对美开市
在汕头港口的妈屿岛上设立“潮海关”
至此,汕头正式开埠
(汕头老城区的放射状道路网格局成型于开埠后,摄影师@HatterWei)
▼
1906年
潮汕铁路建成通车
连接通商口岸汕头与潮州府城
这是中国第一条商办铁路
“潮汕”之名伴随着42公里的铁道
自此在民间广泛使用
百载商埠辉煌一时
(汕头小公园,摄影师@李艺爽)
▼
1933年
汕头港口吞吐量占全国沿海各港口货运量的8.76%
仅次于上海、广州,居全国第三位
成中国东南沿海的国际性海港
商船往来于汕头、香港、泰国、新加坡
而编织起这个“汕—香—暹—叻”国际贸易圈的
是潮州商帮
凭借地缘、血缘建构起来的潮州商帮
关系网通达且牢固
迅速构建起贸易网络
哪怕英国人在香港政治、资本优势显著
也无法插足其间
(潮州商人早期在香港经营南北土特产,称为“南北行商”,图为南北行商聚集的文咸西街,摄影师@何千钧)
▼
潮汕商人在外迅速累积的财富
外化为家乡一座座精美的民居建筑、祠堂庙宇
南北行商中的佼佼者陈慈黉(hóng)
商号遍布东南亚,富甲南洋
潮汕俗语“富不过慈黉爷”
陈慈黉故居建造历时近半个世纪
占地面积2.54万平方米,厅房506间
精致华美,融汇中西
被誉为“岭南第一侨宅”
(陈慈黉故居,摄影师@阿诚的白日梦)
▼
仿佛只有极致的豪奢壮美
才能抚慰怒海求生的艰辛
华侨富豪们衣锦还乡
建厝往往不惜银钱
甚至请来两班工匠“斗艺”
于是工匠也极致“内卷”
木雕要多层次镂空
错彩镂金
(潮州己略黄公祠金漆木雕为潮州木雕集大成者,摄影师@阿诚的白日梦)
▼
石雕要玲珑剔透
栩栩如生
(潮州从熙公祠的石雕展现“士农工商”,摄影师@杨虎)
▼
屋顶也要处处生花
争奇斗艳
(请横屏观看,嵌瓷由剪取的瓷片镶嵌而成,是闽南潮汕地区的特色建筑装饰,摄影师@万诱引力)
▼
潮汕建筑是对潮州工匠的检阅
而潮州工匠们
将山海物产、戏曲艺术、南洋风情
融汇于潮汕建筑
登峰造极,极致出彩
交出一份潮式极繁美学的答卷
(潮州青龙古庙屋顶,嵌瓷展现中国传统戏曲故事场景,摄影师@阿诚的白日梦)
▼
潮汕将下南洋谋生的人称为“番客”
对于大多数普通的番客而言
或许并不能一掷千金起豪宅
但无论如何都要在寄回家的信件中捎上银钱
这便是“侨批”
侨批业发展的高峰期1934年
平均每个月都有超过18万封的侨批从南洋寄回
潮汕出现一个个依靠侨批侨汇生活的村庄
无数家庭的妇幼翘首以盼
专门运送侨批的“批脚”送来平安与钱款
(侨批,制图@阿土/星球研究所,摄影师@邹晓东)
▼
潮籍华侨反哺原乡的同时
也在海外建设起潮人社会
他们从商从政,成为侨领
在东南亚落地生根
一个个潮州会馆联络起海外潮人的庞大网络
(马来西亚槟城韩江家庙(槟榔屿潮州会馆),摄影师@阿诚的白日梦)
▼
站在当时的汕头港
你或许会看到
青年背起包裹即将过番
番客走下轮船衣锦还乡
批脚拿着南洋捎来的侨批准备派送
繁忙的航线
新兴的城市
喧嚣的码头
一个更大的“潮汕”,终于形成
05 回望
潮汕
因动荡中的移民而开化
也因远走他乡的游子而形成
潮汕经历过长时间的蛮荒
无人问津,自在生长
潮汕也曾处在改革的前线
立于潮头,满面春风
(1980年,汕头成为经济特区,图为汕头市区与礐石大桥,摄影师@王佩)
▼
但历史舞台出将入相
繁华往往如过眼云烟
何况人永远都在流动
自1991年起
汕头、揭阳、潮州
三个城市已经“分家”30余年
潮汕人
也早已开始新一轮的出走
狭小的土地仍旧无法容纳更多人口
面对愈发强大的珠三角经济虹吸
潮汕人也不能幸免
(新一代潮汕人前往珠三角打拼,图为高铁穿过潮汕民居,摄影师@卢鸣浪)
▼
永恒的变动不居中
什么是潮汕?
是旺盛蓬勃的生命力
要出人头地,日进斗金
也要进行锣鼓喧天、酬神乐天的庆祝
(汕头澄海西门蜈蚣舞,传承已有百年,摄影师@城市穿梭客)
▼
是顽固坚守着的文化传统
潮汕妇女们将时年八节的规矩铭记
终日忙碌,年复一年
(汕头西胪镇青山村珍珠娘妈莲驾出游,人们搬桌占位,准备祭拜珍珠娘娘,摄影师@城市穿梭客)
▼
离乡背井不忘归途,千辛万苦不忘祖先
越是出走,越是回望
跋山涉水落地生根,远渡重洋活色生香
越是艰辛,越是灿烂
(揭阳市揭东区横山村游神跳火堆,摄影师@潮汕阿龍)
▼
不论身处何处
潮汕人拥有同样的一个潮汕
万物有灵,神鬼莫测
漫天神明,祖先庇佑
山海一隅的潮汕
跨越山海,成就潮汕
如此生猛鲜活
如此别具一格
(汕头澄海西门游神活动中的龙虾舞,摄影师@城市穿梭客)
▼
本文创作团队
撰文:越凡
图片:张钊海&秦南
设计:阿土
地图:高俪倩
审校:夏芽&周天秀&郑艺
封面摄影师:付海燕
审核专家
中国侨乡文化(潮汕)研究中心主任 黄晓坚
华南师范大学讲师 陈椰
特别鸣谢:
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院副院长 林伦伦
合肥工业大学教授 刘俊
潮汕方言音频提供: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师范分院教授、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 林朝虹
【参考文献】
[1]黄挺.《中国与重洋 潮汕简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09
[2] 李坚诚.《潮汕乡土地理》.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01
[3] 葛剑雄.《中国移民史 第二卷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07
[4] 谢重光. 闽南对潮汕的人口和文化输出与潮汕地区的福佬化[C]//世界(澳门)闽南文化交流协会.闽南文化的当代性与世界性论文集.海峡文艺出版社,2014:192-200.
[5] 陈贤武编著. 《潮州揽胜·牌坊街》. 北京:作家出版社,2015.
[6] 陈海忠.从民利到国权:论1904-1909年的潮汕铁路风波[J].太平洋学报,2008(10):8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