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名是地锦
咱们通常说的爬山虎,是葡萄科地锦属多种植物的统称,北方常见栽培的是地锦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和五叶地锦Parthenocissus quinquefolia,南方常见的还有异叶地锦Parthenocissus dalzielil、三叶地锦Parthenocissus semicordata等。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能依靠卷须,扒在山岩、树干、墙壁等平面上生长。
图片来源:pixabay
地锦这个名字,可以追溯到明代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不过呢,书里提到了两个“地锦”,一个的条目名字就叫“地锦”,从文字描述看,说的应该是大戟科的地锦草Euphorbia humifusa,而另一个写在“木莲”条目的附录里,描述是“叶如鸭掌,藤蔓着地,节处有根,亦缘树石,冬月不死。”
这个“叶如鸭掌”的地锦,应该就是植物学中说的地锦这个物种,它短枝上的叶片大多是三浅裂,有点像鸭子的脚掌,另外呢,它还有三小叶和不裂的叶形。而原产于美洲的五叶地锦,则是五枚小叶组成掌状复叶。地锦属植物的叶子在秋冬季遇冷后,往往都会变成鲜艳的红色,是很漂亮的垂直绿化植物,名字里的“锦”字,可能就是在形容颜色美观。
二、“爬山虎”的名字由来
“爬山虎”这个名字,在文献里出现的时间要比《本草纲目》晚一些,清代的《植物名实图考》里提到,明代的《玉芝堂谈荟》中认为“常春藤”也叫“巴山虎”,对照书中配图来看,描述的就是地锦,而不是现代植物学中说的常春藤。巴和爬读音差不多,那时候应该就已经有“爬山虎”这个名字了。
图片来源:pixabay
这几种爬山虎,“爬山”用的工具都是卷须,这些卷须是变态的茎,长在叶子的对面,但不是每片叶子对面都有卷须,而是每隔两节就有一节不长。地锦和异叶地锦的卷须,幼嫩时候尖端膨大成圆珠状,而五叶地锦的卷须幼嫩时候又细又尖。卷须接触到可吸附的物体时,尖端就会迅速变成吸盘,分泌出多糖类黏性物质,填充在吸盘和墙之间的缝隙里,干燥后具有很强的粘附力,卷须和吸盘也会随之变硬,这样一来,枝条就紧紧扒在了墙上,就算把枝条本身扯断,吸盘大多也还是会留在墙上,而不会脱落。
爬山虎也会开花,花期一般是夏季,只不过它们的花很不起眼,经常埋没在茂密的叶子下面,难以引人注意。到了秋天,它们那蓝黑色的浆果倒是在红叶的映衬下颇为显眼,看着虽然有点像蓝莓,不过味道可难吃了,咱还是把它留给鸟吃吧。
图片来源:pixabay
文章由科普中国-星空计划(创作培育)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作者:吴昌宇 科普作者
审核:王康 国家植物园科普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