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贵州师范大学谢晓尧教授领导的贵州省信息与计算科学重点实验室天文数据处理团队利用中国天眼FAST新发现了1例快速射电暴,命名为FRB 20200317A。相关成果已经于2023年9月23日通过天文电报(astronomer'stelegram)向国际同行发布。
观测数据来自FAST首席科学家李菂领导的FAST优先重大项目“多科学目标同时扫描巡天”(简写CRAFTS)。数据处理团队基于海光(深度计算单元)DCU自主开发了高效的单脉冲搜索与识别程序,对CRAFTS巡天数据进行了系统性处理,发现了这例色散值为850.7的遥远的快速射电暴,快速射电暴的色散量是指不同频率的无线电波到达地球的时间延迟,它反映了无线电波在传播过程中经过了多少自由电子。
据天文学家估算,这一神秘的宇宙爆发事件发生在60亿年之前,于2020年3月17日被中国天眼捕获。这是贵州本土单位依托国家大装置开展前沿科学研究发现的第一例快速射电暴。
从1987年开始,地球上的一些射电望远镜就开始探测到一些来自遥远宇宙的短暂而强烈的无线电波脉冲,这些脉冲被称为快速射电暴(FastRadioBursts,FRB)。快速射电暴(FRB)作为宇宙中一类神秘的爆发现象,它可在1毫秒的时间内释放出太阳大约一整年才能辐射出的能量。FRB的研究历程并不长,2007年科学界首次确定了它的存在,2016年天文学家探测到第一例重复爆发的FRB,打破了人们对FRB的传统认知——原来还有一类快速射电暴可以多次爆发,也让其成为天文学最新研究热点之一。
“多科学目标同时巡天”,简称“CRAFTS”,是基于FAST的灵敏度及一系列原创技术,实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可以同时观测原子氢气与脉冲星,并且能同时搜索地外文明的巡天模式。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在几年前就开展了快速射电暴的搜寻工作。2020年,“多科学目标同时巡天”优先重大项目公布了基于调试数据发现的四例新的非重复快速射电暴,这几例快速射电暴是“中国天眼”首批发现的快速射电暴,填补了快速射电暴在高色散低流量通量的样本空白。
“中国天眼”全景(资料图)。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据悉,贵州师范大学于2014年与国家天文台联合成立了“FAST早期科学数据中心”,并于2021年4月共建“中国天眼联合研究中心贵州师范大学分中心”,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信息与计算科学重点实验室专注于天文大数据的计算与处理,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随着CRAFTS巡天的开展,也持续产生新的科学发现。此外,中国科学院网络中心、之江实验室、国家未来网络(CENI)提供了开发平台(blinkverse)与数据传输链路等,为FAST产生更多科学成果提供了核心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