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耿挺
旗帜鲜明讲政治,把广大科技工作者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把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作为事业发展的基点,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之路。推动上海科技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大局和科技现代化这个关键,进一步增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大力弘扬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内涵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全面展示上海科技工作者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强国之行。
……
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上海市科协在过去5年始终将思想建设和政治引领放在首位,把广大上海科技工作者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上海科创中心不断奋勇向前。
思想政治引领与工作难题破解相得益彰
思想就是力量,旗帜就是方向。市科协系统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人才、群团工作的重要论述,推动科协工作向创新驱动战略聚焦发力。
时刻不忘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5年来,市科协认真组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四史”学习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按照“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组织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筑牢政治忠诚。
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引领。5年来,市科协党组建立“第一议题”制度,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和要求,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为推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市科协党组进一步规范党组会议事决策的程序和要求,制定《中共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落实主体责任议题清单(试行)》《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年度计划要点清单(试行)》《向市委、市科技工作党委请示报告事项清单(试行)》。
尤其是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市科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聚焦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群团工作、科协工作等重要论述,以及赋予科协组织的“四服务”职责使命,对照工作中的痛点、难点问题,建立6个方向共24个课题,有机衔接,形成一体,党组成员每人牵头1个重点课题。各课题组坚持问题导向,按照“深、实、细、准、效”的要求,认真制定调研方案,明确“时间表”“流程图”“任务书”,结合“一方案一报告四清单”的要求,项目化、动态化推进调研,形成了一批高质量调研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协要“建设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组织”。市科协在调研中发现,仍然存在“三型”要求落实不到位、部分学会协会工作导向缺失、高校企业园区科协工作定位空心化等一系列具体问题。对此,市科协从优化组织人员结构、明确不同类型科协组织职能定位、优化基层一线联系制度等角度进行仔细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其中,包括结合科协换届,在代表委员的推选上更加注重拓宽基层科协组织中优秀代表性人士的来源,瞄准一线、大众、潜在、未来等不同类型的代表性科技工作者,进一步扩大基层科协的组织基础;着眼学会组织松散、活力不够等问题,进一步明确“分类指导、因会施策、精准支持”的管理服务方针,通过系列“能力提升计划”“科创中国”、科技人才举荐表彰、星级学会评选等工作进行赋能;积极引导和支持成立新型科技社团组织,加强对新兴产业、交叉学科、“卡脖子”技术等领域的组织和工作覆盖。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市科协系统通过大兴调查研究,实现了思想政治引领与工作难点破解的有机结合,为科协事业未来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让科学家精神融入城市文化
“一位科技工作者最美的样子,就是以自己的热情和智慧应时代之需、解国家之急,而我国拥有许许多多这样的科学家。他们的精神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成宝贵的精神财富,形成了科学家精神,纳入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不久前,在上海科学会堂里,一座承载了42位著名科学家人生经历和科研成就的科学家精神展示厅展陈一新,正式向公众开放。近日,经过两年组网,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复旦大学玖园爱国主义教育建筑群、上海科学会堂、上海院士风采馆等18家入选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的单位,成功上线上海市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云展系统,在上海掀起了一股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新热潮。
上海是一座科技之城,也是一座科学家之城。一代代上海科技工作者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为国家科技进步奉献了自己的智慧和一生。无论是《诗与真》严东生、《星河一叶》叶叔华等老一辈院士,还是“雪域高原的播种者”钟扬、“一生守护一片‘海’”孔海南等新时代的上海科技工作者典范,他们都应该成为后来者的榜样,他们所展现的科学家精神也应该成为上海的城市文化。
市科协一贯重视讲好科学家故事,而上海科学会堂也成为科学家精神最为浓郁的圣地:2018年1月的“时代楷模”南仁东先进事迹报告会,生动讲述了南仁东的感人事迹;2019年6月的严东生院士传记电影《诗与真》首映仪式,开启了上海用大荧幕讲述科学大师故事的先河;2020年10月的共话“新时代北斗精神”暨上海市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会,艺术表达新时代“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北斗精神;2021年7月的“致敬与传承”叶叔华院士纪录电影《星河一叶》首映活动,激励着科技工作者奋进新时代、启航新征程……
如何让广大科技工作者系统深入学习科学家精神?如何将科学家精神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故事”?2023年4月,市科协联合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开展深入研究,系统梳理科学家精神形成和发展的脉络,挖掘科学家精神的时代内涵,在此基础上研发科学家精神主题课程。项目组翻阅了上百位中国科学家的传记,先后走访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等十几家沪上科研院所,前往钱学森图书馆、钱伟长图书馆等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开展实地调研,获得了大量鲜活素材和案例。这些课程将走进科研院所、社区和学校,让更多人能获得共鸣,感受科学家精神的内核。
事实上,“开发一系列课程”只是市科协打通科学家精神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多种方式之一。市科协还与市教委“开展一系列活动”,其中“大师课堂”系列活动邀请赵东元、汪品先、褚君浩、赵国屏、陈凯先、吴季等院士科学家走进校园、进课堂,在科学家、学校和学生间架设起衔接互动平台;“设计一个活动方案”,串联科学会堂周边红色路线和资源,设计弘扬科学家精神相关主题党日等活动地图和方案;“推荐一批剧目”,推荐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排演的科学家主题话剧《钱学森》《种子的天堂》《国之英豪》入选“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与市科技党委、第一财经联合“策划一个专题栏目”——《原来你是这样的科学家》,以“短视频+轻访谈”形式反映其日常工作生活,展现当代科学家的精神风范,推动实现主流价值的创新表达。
市科协还着力建强用好线上和线下“两个阵地”。一方面,创新开展相关主题临展、专题讲座等形式丰富的宣教活动,积极组织更多单位、学校到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参观,深化“现场沉浸感悟学”;另一方面,通过策划“电子地图”等方式把18家基地在线上串珠成链,进一步强化科学家精神的辐射面和引领力。
在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同时,市科协还积极推动优良学风建设。长三角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论坛、《上海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图书、《十院士谈学风》专题片,以及40余位上海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的丰厚沉淀,通过市科协网站、微信,16个区科协网络平台及20个科技期刊组成的传播矩阵,在线举办直播活动2649场、受众1.18亿人次,唱响了恪守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