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香一种珍稀物质,其利用历史悠久,既为香料,又作药材。著名的四大名香“沉檀龙麝”中的麝即指麝香。药用记载始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主辟恶气,杀鬼精物,温疟,蛊毒,痫痓,去三虫。久服除邪,不梦寤厌寐”,其后历代本草著作均有收录,功效不断增补完善,及至现代,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下文简称药典)记载,临床可用于治疗热病神昏,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恶昏迷,经闭,癓瘕,难产死胎,心腹暴痛,跌扑伤痛,痹痛麻木,咽喉肿痛。其中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为三大主要功效。
自1977年版药典开始,麝香基原一直规定为鹿科动物林麝 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马麝Moschus sifanicus Przewalski或原麝 Moschus moschiferus Linnaeus 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历史上,麝在多个国家都有分布,上述三种麝曾经广泛分布于我国,但随市场需求增加,以及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麝的分布区萎缩,种群规模不断减小。野生麝香资源量的不断减少,导致价格急剧攀升,进一步增加了对麝野生种群的威胁,一些地区的种群甚至出现灭绝的风险。
为了保障供给,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1972年,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牵头组建课题组,开始了人工麝香的研制。该项目由于德泉院士领衔,各相关单位及科研工作者通力配合,在广泛遴选优化中,发现了天然产物芳活素,其与麝香活性成分相似,二者化学成分类同性、药理活性一致性和理化性质近似性配方原则,依此,创新提出人工麝香组方策略,设计出人工麝香处方,成功研制人工麝香。
项目组通过临床实践验证了人工麝香与天然麝香的等效性,1993年,人工麝香获中药一类新药证书。目前,人工麝香已替代麝香,应用于431种中成药,相当于少猎杀超5600万头麝,每年带动相关企业超过300亿工业附加值,产生了极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15年,“人工麝香研制及其产业化”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以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庾石山研究员为代表的的继任者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根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21年)及《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等,正在对我国的濒危药材,尤其是濒危动物药材开展研究,已在人工熊胆,人工羚羊角等领域有所突破,为更好促进中药材的健康与发展,以及濒危动植物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不断做出科研贡献。
(文:《中国中药杂志》副编审 丁广治 把关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员 李勇)
中国科协科普部
新华网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