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鲜艳、形态多姿多彩的珊瑚,相信不少人都很熟悉,但它们不是植物,而是一种动物,属腔肠动物门中的珊瑚虫纲,绝大多数珊瑚以群体形式存在,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相当重要的动物群体。
近日,中国绿发会珊瑚保护地传来好消息:到今年年底,由陈宏主任所带领的团队即将完成50万株海底珊瑚的种植计划,到明年则可以实现翻倍,达到上百万株,真正实现他在10年前所设想的百万珊瑚种植计划。
“提出这个计划时,是受到了国内百万造林计划的启发,因为我们当时就在抢救性种植珊瑚,所以就想也可以在海底种植百万株珊瑚,让它们在未来形成一定规模的海底森林”,一手创立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研究所的陈宏主任称,在提出这个计划之前,他们团队其实已经在海南研究并尝试种植珊瑚较久了,有了这个宏伟目标之后,他们团队无论条件如何艰苦、要面对多少困难,都一直坚持到了今天。其间2019年,在海南数十年如一日种植珊瑚的陈宏老师团队,申请成立了绿会珊瑚保护地。
陈宏团队全力抢救性保护珊瑚的一个最重要背景,是全球珊瑚资源大面积退化的严峻事实:由千千万万个珊瑚组成的珊瑚礁,虽然被形容为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热带雨林”或“海中绿洲”,是海洋中生物种类最多、生物量最丰富的生态系统,然而受全球气候暖化、海岸工程、海洋污染、渔业活动等持续影响,目前全球珊瑚数量已80%出现退化、11%遭受灭顶之灾,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中沙、海南岛、广东沿岸海域的珊瑚现状也不例外。
普通人眼里貌似植物的珊瑚,其实是由许许多多的珊瑚虫手拉手、心连心联合在一起形成的共肉组织,共肉之下则是它们的钙质骨骼,由此共同形成了珊瑚群体。对于这样一种形似(植物)神非(实则动物)的家伙,该如何在海床上种下它们并使之成活呢?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认为人工繁育珊瑚,几乎就是个天方夜谭。
但海南南海海洋研究所自成立以来,陈宏利用珊瑚既能有性繁殖、亦能无性繁殖的特性,经过反复摸索研究,终于弄清楚了珊瑚的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的基本规律,并利用苗床辅育方式,研究了许多珊瑚人工繁育技术,在中国最早开展珊瑚的繁殖(1988)和石珊瑚规模化繁殖(2006)。到2008年时,他们在前期实验室培养上万株软珊瑚的基础上,首次在六道湾等海域培养了3000多株珊瑚,从2011年的世界海洋日起,他们开始将这些珊瑚移植到三亚凤凰岛海床,开展中国最大规模的珊瑚培育活动,大大促进了该地珊瑚珊瑚礁生态环境的改善。
陈宏老师介绍,在进行珊瑚人工种植过程中,他们团队先后在技术上攻克了两大难关,即解决种源问题和如何迅速大量地实现批量化、智能化种群扩繁问题。前者与国际上大多采用几公分长的珊瑚枝来做苗种不同,陈宏团队经过钻研,掌握了利用仅几毫米大小的珊瑚组织块作苗种的技术,让可人工种植的珊瑚种源大为增加;后者在珊瑚的智能化种植技术方面,经反复实践改良,他们发明了海底种植机器人,运用珊瑚机器人的智能化种植,他们就能很轻松地在海床上集中成片地种植珊瑚苗。“以前一天潜水5-6个小时,顶多人工种植500-600株,已经是相当了不得了,但现在有了智能机器人,一天很容易就种植上千株、甚至上万株珊瑚”,陈宏老师称。
近年来,因为有了种植技术上的突飞猛进,陈宏团队的海底百万珊瑚种植计划也被相应快速推进。截止目前,他们团队在海南三亚凤凰岛、西沙鸭公岛和全富岛、三亚崖州湾等地的自然海域,已共种植了石珊瑚和软体珊瑚40多万株,到2023年底,预计其珊瑚种植数量将达到50万株,在国际珊瑚种植技术及种群数量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
“到明年,我们海底种植的珊瑚将成倍增长,有望实现人工种植100万株珊瑚的计划”,陈宏老师对即将实现自己10年前的梦想,很有些激动。毕竟百万珊瑚种植计划的实现,不仅是陈宏团队30年珊瑚保护历程的重大节点,对我国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亦同样具有重大意义。
编译:gone
审核:summy 山湖
编辑:Tom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