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的高温天气
连日来“霸占”了热搜
高温也让“热射病”这一名词
再次在微博刷屏
今年很多地区出现了热射病的病例,已经有人因此死亡。要了解热射病,离不开“中暑”这个关键词,通俗地理解,热射病就是最危险、最严重的中暑,具有很高的病死率。
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
哪些人是热射病的高危人群?
热射病为何会致死?
如何预防热射****病?
热射病
热射病指在持续闷热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汗液不能及时排出,热量积蓄在脏器及肌肉组织,引起皮肤干燥、肌肉温度升高等症状,继而影响全身各器官组织的功能,出现局部肌肉痉挛、高热、无汗、口干、昏迷、血压升高、呼吸困难甚至多器官衰竭等。
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急症,病死率高,如得不到及时妥善的救治,死亡率可高达50%。
它有3个突出特征:高热(体温超过40℃);没有汗液排出;意识模糊、惊厥,甚至无反应。
热射病通常发生在夏季高温且高湿的闷热天气,户外长时间作业的环卫工人、建筑工人;长时间呆在封闭房间、汽车里的人;患有慢性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以及年老体弱者、儿童和孕妇等,都是热射病的高危人群。
热射病的致死机理
随着全球气候的持续变暖,热射病引起的死亡人数在逐年增加。然而,高体温如何导致脏器损伤与机体死亡的机制过去不甚清楚。
今年5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吕奔教授团队在《科学》上在线发表研究论文,揭示了热射病的重要致死机理。
此前普遍认为热射病致死,是因为高体温直接“杀死”了细胞,进而导致患者死亡。而吕奔教授团队研究发现,高体温并没有直接“杀死”细胞,导致细胞的物理性损伤,而是激活了细胞的程序性死亡通路。
“我们采用高环境温度(39℃)与高湿度(60%)制备热射病小鼠模型时,发现高体温可诱导肝、肺及肠等器官组织中RIPK3和MLKL的磷酸化,以及caspase-8等凋亡相关蛋白的剪切;敲除RIPK3基因能防止高体温诱发的炎症反应、DIC、多脏器损伤与死亡。”吕奔说。
换言之,热射病致死,是关键基因在“作祟”。
该团队随后采用RIPK3激酶失活小鼠、MLKL敲除小鼠及MLKL-Caspase-8双基因敲除小鼠,证实了高体温诱导的致死效应主要依赖RIPK3激酶与其磷酸化底物MLKL介导的程序性细胞坏死,小部分依赖caspase-8介导的程序性细胞死亡。这一致死机理的发现,将为热射病的治疗提供全新思路。
重在预防
热射病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个由轻及重的连续过程,包括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统称为热致疾病。而热射病是最为严重的重症中暑,只要在中暑前期及时处置和治疗,可最大程度地避免热射病的发生。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蒋臻提示: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出现了头痛、头晕、多汗、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是先兆中暑的表现,这时候要迅速转移到阴凉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并且要及时地补充水分和盐分,可以有效缓解。
先兆中暑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和处理,就会进展到轻症中暑,在先兆中暑的基础上出现体温明显增高,往往>38℃,伴面色潮红和大量出汗,严重者出现脸色发白、冒冷汗、站立不稳等虚脱表现。此时,轻度中暑若得到及时治疗和处理,仍能很快缓解病情。
如果未引起重视,发展到重度中暑,病情就会急转直下并预后不良。会出现严重的器官功能的损伤,首当其冲的就是中枢神经系统,典型症状是意识障碍甚至昏迷,也可能出现抽搐,CT检查可见脑水肿。其次会出现凝血障碍、横纹肌溶解,肾功能损害甚至是急性肾衰竭。此外,肝脏、呼吸、循环、胃肠道均会出现损伤。
因此,蒋臻提醒,一定要提高对先兆中暑症状的警惕性,及时识别、避免病情加重和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