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人来说,囊括了中国西北地区在内的亚洲中部干旱区,是一片陌生又神秘的土地。在这里,干旱是气候的“基调”,缺水是资源的“纹路”,而散落在其中的湖泊,是地理的“星罗棋布”。水是万物的生命线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所以,散落在这里的湖泊,不仅是生物生存发展之必需要素,也是生态平衡之重要环节,更是人们心底最明媚的风景线。
在人们眼里,干旱区往往是荒芜且缺水的,但是你可知道,即便是新疆这样一个身处亚洲腹地干旱区域的省区,湖泊的数量仅次于西藏、青海和江苏,水面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就有197个。
在亚洲中部干旱区的大多数湖,都需要历经远途,翻山越岭或者穿越荒野去找寻。除了大概率上可以预见的湖光山色之外,还有多彩变化着的湖水颜色,完全不同的地质构造以及各种奇特的草木鸟兽。除此之外,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你很难居住于其湖畔,它们属于荒野,它们是地球的一部分,但不属于人类。荒野之中的湖泊,它是那么的不同,孤独而又壮美,总让你对自然多出几分敬畏之心。
你可以从一个湖的源头来了解它,可以从湖中的生物推断它,也可以从一个干涸的湖盆去认知它,更可以从它的湖畔的鸟兽去领悟它,也可以通过河流掌握整个河湖流域的概况。
去探湖的路上,会遇到很多动物,比如在去可可西里湖的路途中,会遇到藏原羚;比如在阿尔金山伊协克帕提湖的冰面上会看见溜达的野牦牛;还会在荒野之中遇到准备飞翔的雏鹰或回巢喂食的蓝胸佛法僧,以及石滩上的云雀雏鸟;探湖的路上,还有可能遇到狼;遇到各种各样的马鹿,比如艾比湖马鹿、天山马鹿、塔里木马鹿;有些地方还能遇到野兔,不同区域的野兔种类也各不相同;在天池等地还有可能遇到雪豹,不过概率极低。我们所展出的这些照片,都是新疆摄影大师范书财老师的图片,他为了拍这些照片,可以在荒野之上一趴就是半天一天,荒野上的生物摄影是个体力活儿,如果你没有体力,不要轻易去尝试。
除了动物,我们还会遇到很多植物,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荒野之中,湖泊和植物也是相依相存的。比如前往艾比湖途中会遇到梭梭;距离乌伦古湖不远,有一片沙棘林;在大沙湖旁有疑似驼绒藜的植物;伊塞克湖畔的荒野中可以看到大片的麻黄;前往阿尔金山看湖的路边有许多荒漠植物;有些湖是盐湖,周围生长着盐生植物,它们的耐盐度非常高;在天池的远山坡上,还有雪莲,不建议你靠近去观赏,不要去破坏它生长的砾质坡。在荒漠区、干旱区的物种,强烈建议大家不要伸手去摘,那里长一株植物太不容易了,能不动则不动,这是在干旱区看湖的基本准则。哪怕你是在一个植被覆盖度很高的湖泊旁,也不建议你伸手摘花拔草,我们应该做一个美的维护者。
湖泊作为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相互作用的连接点,记录了自然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历史演变过程。亚洲中部干旱区的湖泊是区域水资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化受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开发模式,亚洲中部干旱区的多个尾闾湖面临干涸或其他生态危机,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波动甚至超出了生态安全阈值,导致河道断流、天然绿洲缩小、湿地消失、盐尘暴频发等严重的环境退化。
这一区域因湖泊退化引起的环境危机,曾一度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切。科学家们纷纷投入力量,展开区域及国际合作,共同为亚洲中部干旱区湖泊面临的环境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解决思路。好在科学的深入探究,让人们的认知边界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措施,力图扭转不利局面。亚洲中部干旱区的广阔疆域,是世界著名的大湖区,我们所涉及的湖泊,描述得也远不及其实况之一二。
希望有更多公众,能踏上这片土地,游走于其中,不管是为了旅游观光还是博物观察,都能开启自己的“寻湖”之旅。只有真的走近一座山,一片湖,一条路,才能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让我们一起通过图片和新疆科普作家刘瑛的科普报告去了解这些深藏在干旱区中的湖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