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中药半月谈 | 络石藤

药葫芦娃
原创
致力于为公众提供合理用药等相关知识,提高公众健康素养。
收藏

欹岩碧干斜

络石寒梢乱

典故趣闻

植物众多,有木本与草本。其中,有一类茎干细长、自身不能直立生长、须依附他物攀缘或匍匐生长者,谓之藤本或藤蔓植物,可细分为木质藤本与草质藤本。

山石磊磊,草木络之。一种白花柔藤的常绿木本植物,其治病之用早早被发现,收录在《神农本草经》的上品药中,名为“络石”。“以其包络石木而生,故名络石”。这样的命名原始,唐朝苏恭在修撰《新修本草》时将其明确记载下来。直到《本草纲目》,李时珍仍然把它称为络石,但后世以“络石藤”作为药材正名使用。它的原植物有个“白花藤”的别名,强调了它开白花的特征。

或许它生长在山石间太过普遍,虽然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已记载,络石藤的应用曾经并不普遍,在陶弘景时就有“不识此药,方法无用者”,到了李时珍也还在感叹说:“即医家鲜知用者,岂以其近贱而忽之耶?服之当浸酒耳。”

图:步瑞兰

中药药性的发源,有类象理论的指导。诚如简书《万物》所昭示的“识万物、化阴阳、闻大道”的认识原则:“天下之道,不可不闻也;万物之本,不可不察也;阴阳之化,不可不知也。”

中医学对藤类药物的认知,多据象而识。如藤类缠蔓如网,纵横交错,无所不至,其形如络脉,且长露于野,无遮无挡,饱经风寒暑湿,故多能通经活络散结、祛风除湿。作为藤类中药材药性的概括性描述,在采药者口口相传的《草药辨性歌》中也有涉及,如“大地草木须辨别,各样性能皆不同······中空能通表里气,软藤横行筋骨中”。医论或本草典籍中也有论述,如《本草便读》“凡藤蔓之属,皆可通经入络。盖藤者缠绕蔓延,犹如网络,纵横交错,无所不至,其形如络脉”;《本草纲目》“凡藤蔓之属,象人之筋,所以多治筋病”;《本草汇言》“蔓藤舒筋脉,枝条达四肢”等。

藤类中药的丁公藤,本于《南史·解叔谦传》故事,而有“叔谦乞藤”的成语,以弘扬孝道而广为流传,医籍中载入《医说》。络石藤未见此类古老的故事,但也有今人所演义的故事如下。

古时候,有一老书生(生员)赴长安赶考,因苦读而未老先衰,腿脚受风湿困扰,关节疼痛,被阻于途中,正是大巴山深处。所住村野店家深为怜悯,店老板指教他从附近的乱石堆采掘一种藤蔓植物的枝叶,煎水后喝其药汁,再加上青盐,趁热先熏蒸后浸泡肿痛的腿足。没想到一试效果就很明显,两三天时间,老书生的腿脚肿痛基本消退,走路比先前轻松有劲多了。于是他的赶考之路得以继续,结果幸运中举。得中后的他在回乡经过店家时,特意酬谢店老板,并专门询问当时所用的草药叫什么名字。店老板告诉他,这种藤蔓就爱生长在乱石堆的石块上,弯弯曲曲像绿色的龙蛇一样缠在石头上,因开白花,有人就叫它“白花藤”。新科举人记下了白花藤的名字,传于他人。后来人们才知道,原来它就是络石藤,还有称它石龙藤的。

藤类中药材大多具有祛风湿、舒筋脉、通络止痛的功效,所以中医临床往往有将藤类药配伍或集中使用的情况。如福建名医俞慎初有蠲痹四藤汤(海风藤、络石藤、忍冬藤、鸡血藤、威灵仙、豨莶草),用以治疗各类痹病。北京名医祝谌予有四藤一仙汤(鸡血藤、钩藤、络石藤、海风藤、威灵仙),作为风湿痹病的基础方使用。《北方医话》中载有四藤饮(鸡血藤、海风藤、络石藤、石楠藤),作为基础方加减运用治疗风湿痹病,临床被广泛应用。

药材来源

夹竹桃科植物络石的干燥带叶藤茎。

性味归经

味苦,性微寒。

归心、肝、肾经。

功效主治

祛风通络,凉血消肿。

适用于风湿热痹,筋脉拘挛,腰膝酸痛,喉痹,痈肿,跌扑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克。外用:适量。

食疗推荐

络石藤浸酒

原料:络石藤(茎叶)90克,黄酒500毫升。

做法:将络石藤茎叶洗净,晒干,碎为粗末,放入干净的大口玻璃瓶中,倒入黄酒,密封浸泡20天左右,过滤去渣即成。每天20毫升饮用。

功效:祛风通络止痛,可用于治疗风湿筋骨疼痛,如急性风湿性关节炎,或慢性风湿性关节炎急性发作、关节红肿热痛。

李时珍《本草纲目》称“服之当浸酒”,《湖南药物志》记载,治疗风湿筋骨疼痛,可单用络石藤浸酒服。此单方药酒具有使用便捷的特点。

提示:络石藤非药食两用品种,应当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

评论
张清林健康微讲堂
进士级
四藤一仙汤(鸡血藤、钩藤、络石藤、海风藤、威灵仙)
2023-10-18
黎通
庶吉士级
已阅读。
2023-10-18
清流关
庶吉士级
建议在医嘱下。
2023-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