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收藏的《乾隆御题琴谱册》(上)
吕埴 文化学者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乾隆御题琴谱册》,为清宫旧藏残册,现仅存10页,曾为古琴大师查阜西先生(1895—1976年)珍藏。该图册可靠性较强,古琴学界对其较为认可。近年,中央美术学院邵彦教授又于该图册之外发现与它原属同一系列的散页一幅。这共计11幅的古琴图册,图文并茂地载录了11件清宫藏琴情况。
《乾隆御题琴谱册》封面
“琴谱册”实为“古琴图册”
《乾隆御题琴谱册》残册外封纵30厘米,横26.5厘米,封面木制,封底纸制。木封上裱有万字地四出八窠团花纹缂丝,虽然残破,但仍能推测是清宫原装。封面左上角有纸质签条,墨书行楷题“乾隆御题琴谱册”,下署“甲戌春三月,臣黄彭年恭书”。
甲戌为同治十三年(1874年),题署格式非宫中规范,应已流落民间,邵彦教授据此认为此图册可能于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或咸丰帝“北狩”逃往热河期间流出宫廷。
“大雅”内页
“大雅”局部
《乾隆御题琴谱册》实为“古琴图册”,将其命名为“琴谱册”并不准确。图册内页10幅,各幅纵23.7厘米,横46.9厘米,为对折式散页,故容易散失。各页均为纸本,纸托,四周用黄绫裱边。每页录一琴,有乌丝栏,每开最右为隶书琴名,琴名分别为“九霄鸣珮”“大雅”“金声玉振”“龙啸天风”“万壑传松”“太古心”“大圣遗音”“丹山瑞哕”“天风海涛”“天地同气”;左侧工笔绘制该琴正面平面图,比例准确,绘画极精,琴身断纹、漆面磨损及额上题刻均历历可辨,实为传摹写实之作;后附解说文字,楷书书写,详细描述该琴时代、漆色、断纹、木质,对于尺寸记身长、宽、高及肩、腰、尾宽。琴身所有题刻,包括腹内款识均有详尽记录。
对于这件“古琴图册”的真伪、源流等问题一直少有人论及,后经严晓星先生、邵彦教授等人的辨识,发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郎世宁绘《弘历观画图轴》中,画面前方侍者怀抱的正是册页中著录的唐琴“丹山瑞哕”,就此推测此册页确为清宫旧物,所绘确是清宫藏琴。
“丹山瑞哕”内页
“丹山瑞哕”局部
清 郎世宁 《弘历观画图轴》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另外,邵彦教授所见之“山水移情”散页一幅,格式、尺寸、书体、画风、署名皆与本图册相同,内容亦属同类,当是从同一系列的册页中散出无疑。
邵彦教授所见之“山水移情”散页
《乾隆御题琴谱册》残册每幅起首处皆以隶书题写琴名,压钤御用印玺,除“头等十二号”之“天地同气”钤“乾隆御览之宝”椭圆印,余皆为闲章。题名后绘该琴形貌,为正面俯视图,头下尾上。题名和古琴图各占约三行半的宽度,再后乌丝栏内以正楷录写长篇释文。末附所拟等第编号,署名皆为“臣梁诗正、唐侃仝审定”。
参照存世相关实物可知御制诗和题赞分别铭刻于琴背面和琴匣盖内,匣盖皆有隶书铭刻制琴朝代与琴名,并署“大清乾隆辛酉年装”,下有“永宝用之”玺。
“龙啸天风”内页
“龙啸天风”局部
自1840年以后,清室衰微,清宫藏琴损失惨重,现在《乾隆御题琴谱册》中这10件古琴及其琴匣皆下落不明。与之相关的传世文物,琴、匣俱全的只有三例:宋“松石间意”琴及乾隆御制琴匣、明“音朗号钟”铜琴及乾隆御制琴匣、明制“月露知音”琴及琴匣。它们的琴、匣规格与铭刻文字与印章位置、内容具有一致性,并且都与残册所记体式相符,可以互证可靠性。
邵彦教授将迄今获得的乾隆内府古琴图像与实物资料进行过详细比对,表中头等二十六号“九霄环佩”琴,非清宫旧藏,学者普遍认为是伪托之作。
清室入关后接收了明内府旧藏唐宋古琴及大量明琴,而为宫中藏琴制匣评级始于雍正时期。据《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以下简称《活计档》)记载,雍正四年(1726年)敕命将宫中藏琴分为“出等琴”“有等次琴”两种,前者配红漆套匣,后者配黑退光漆套匣。
《活计档》还记载,乾隆六年(1741年)也进行过一次宫中所藏古琴的整理活动,内容是评级与制匣。诸琴“御题”都有对音色音质的说明和评价,但是评等级的依据尚不可考。
至乾隆十年(1745年),乾隆皇帝终于确定“头等古琴”24张,并为24张琴配置了统一的穗子和琴套。至此,这套24张“头等古琴”历经两朝帝王亲自拣选的御府珍藏,耗时20年最终定型。而且,在为24张名琴作匣之前,乾隆皇帝即命造办处将琴按比例缩小先画成草稿,御览审定后由懋勤殿绘制于册页之上。
“天地同气”内页
“天地同气”局部
细观《乾隆御题琴谱册》,其中第十二号“天地同气”钤“乾隆御览之宝”椭圆印,与其余各页所钤的闲章不同。册子的装裱体式为对折散页,难以在一册之中容纳太多的页片,据此似可推断每十二页装为一册,每册的末页钤盖较为正式的“乾隆御览之宝”,其余皆钤闲章,表示乾隆帝已经审阅认可。
《乾隆御题琴谱册》残册为第一册,残失首二页,即“头等一号”“头等二号”。因“山水移情”散页的存在,可知“头等十二号”以下诸琴也有类似的图册,存世的 “松石间意”“音朗号钟”“月露知音”的编号也都应当属于第二册,第十三至二十四号。既有“头等”,亦应有“二等”“三等”,这本残册或许代表了一个更庞大的清宫藏琴图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