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种植蘑菇、到研发蘑菇宴、再扩展到乡村生态游,食用菌产业让房山区蒲洼乡东村走上致富路。来看小小蘑菇的“大魔力”。
文/记者 韩继波
供图/北京食用菌协会
“我们村从采煤村,变成现在环境优美的民俗旅游村,离不开刘宇老师这些年的帮助”。房山区蒲洼乡东村党支部书记孙广亮这样评价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刘宇。
15年前,逐步淘汰煤炭产业的房山区蒲洼乡东村,把发展经济的重点放在了林下经济上。为了发展经济,村里尝试养过狐狸、蜗牛,种过草莓和菊花,但是都没成功。2006年底,孙广亮认识了北京食用菌协会会长,北京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刘宇,并且在刘宇的指导下,成功地发展起了林下食用菌产业。
食用菌带动海拔1200米东村产业融合发展
合作头两年,东村就实现了高品质食用菌的丰收,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把高品质的蘑菇推销到新发地批发市场,因为利润薄,并不能实现增产增收的最终目的。
村民们尝试开餐厅、办农家乐,但是又做不出可口的蘑菇菜。孙广亮和村民们又请来了刘宇,希望他再给出出主意。村民们反映,“我们做的蘑菇,咋弄都不好吃,您给想想办法?”
刘宇了解到村里的急迫需求后,首先帮着联系电商、批发市场扩大销路,又依托北京食用菌协会,聘请重庆驻京办的优秀厨师开发出了14道色香味形俱佳的蘑菇宴,并且将烹饪方法传授给村民们,又选拔几家餐厅、农家乐作为样板,
▲刘宇邀请专业烹饪师傅到东村传授蘑菇菜的烹饪技法
带动其他餐厅、农家乐一起发展蘑菇宴。村里的餐厅、农家乐一下打开了思路,也纷纷研发蘑菇菜肴,慢慢地,东村蘑菇宴成了远近闻名的特色美食品牌。
东村村民们还集思广益,开发出了海拔1200米的林下蘑菇采摘。为了留住游客,扩大收入,村民们还将传统的农家院改建成20栋独立的观景小木屋供游客留宿。东村距离十渡46千米,沿途风景优美,自然生态优越,高山梯田风光宜人,游客们在海拔1200米的云端梯田民宿欣赏全景高山梯田和山脊风光,还可以在山腰农家院品尝有机蘑菇宴,呼吸天然洁净的氧气。2020年,蒲洼乡东山村的蘑菇宴还成为了北京市文旅局重点推荐的10条京郊美食游精品线路之一。
▲蒲洼乡东村的蘑菇宴菜肴
14年来,刘宇通过电话、微信、现场传授等方式对村里种植户进行技术指导,基本确保了村民稳定增收,而且从来都是当天往返,从不留宿。村民们提到刘宇研究员没有不竖大拇指的。
2020年,刘宇研究员根据东村四季温度特点,引进了榆黄菇、灰树花、玉木耳、灵芝、桑黄等十余种适合观光采摘的珍稀食药用菌。刘宇说:“食用菌种植属于见效快、投入高、技术高、回报高的种植业,一亩地大概要投入2万至4万块钱,要手把手教村民种植技术,村民赚钱了才会信任我们,否则没人跟着学、跟着干。”
现如今,外出打工的东村村民们看到家乡的巨大变化,也都纷纷回到村里创业。全村一共有109个食用菌大棚,村民依托食用菌,做大做强了乡村休闲生态旅游产业,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了19600元,是2005年时6倍多,而且全部脱低(低收入群体)。
东村的成绩还得到了市委书记蔡奇、市长陈吉宁的肯定。8月5日,陈吉宁市长深入蒲洼乡东村,实地察看了村庄人居环境整治、花台蘑菇种植园等林下经济,并且特意步行察看了森林乡居精品民宿发展情况。陈吉宁对蒲洼乡东村依托特色自然环境打造精品民宿、促进村民增收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要求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更好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小蘑菇大魔力 带动周边地区脱低脱贫
北京市房山区蒲洼乡东村的食用菌种植基地的成功,大大鼓舞了周边地区对脱低脱贫工作的信心。
距离北京城区90公里的门头沟斋堂白虎头村,因为30多年前关停了村里的煤矿,全村的发展陷入了停滞。村民们回忆,村里根本留不住年轻人,留守的老人们只能依靠山上的野酸枣卖点钱。
2016年,因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整合食用菌、玉米等领域的8位专家,组建农业科技帮扶团队,帮助白虎头村引种食用菌、营造观光梯田、搭建科技小院,将这里打造成了三季有花赏、有景看、有果采的京西美丽乡村,彻底改变了白虎头村的落后面貌。
刘宇说:“夏季白虎头村温度比较凉爽,适宜种植见效快、收益高的反季节食用菌。”在刘宇研究员的帮助下,白虎头村引种栽培了榆黄菇、平菇、玉木耳等多个产量高、收益高、销路好的食用菌品种。据统计,2019年白虎头村的两个食用菌大棚的年效益能达到8万元。
在3年多的时间里,北京市科协组织动员多家科技社团的数十名科技工作者,在白虎头村实施农业科技精准帮扶,这个曾经的的低收入村不仅全员摘帽,而且人均收入还超过了4万元,摇身一变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榜样。
了解到刘宇在食用菌种植领域帮助农户脱贫的消息后,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郝家营乡、承德市丰宁县等地的村支书,带着贫困户也找到了刘宇,想请“蘑菇专家”为当地种植食用菌出些“妙招”,帮助贫困户脱贫。刘宇说:“每个地方的自然资源禀赋和气候特征不一样,要因地制宜、一地一案地为河北贫困户制定适宜的食用菌种植策略。”
刘宇以河北省承德市丰宁县的一家公司作为重点扶贫基地,带领团队科研人员深入一线开展食用菌菌种繁育、标准化栽培技术及菌棒集约化生产等技术培训指导、现场观摩会,并且安排基地技术骨干赴北京刘宇的实验室进行实操培训。2019年试验示范的香菇优良品种及配套技术,比常规品种亩均增收4000余元;2017-2019年带动国家级贫困县丰宁县贫困农户420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2019年度与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的食用菌科技开发公司合作,试验示范的平菇优良品种和袋式打孔栽培技术,平菇单袋产量比常规品种提高22%,亩均增收6500元。试验示范的香菇优良品种及立体栽培技术,比常规品种亩均增收7000余元。依托试验示范公司,刘宇带动国家级贫困县张北县贫困户417户,户均增收3500元。
▲刘宇在西藏拉萨,为农牧民进行食用菌技术培训
▲刘宇向宁夏食用菌种植户传授种植技术
近五年,刘宇研究员带领食用菌科研团队先后深入内蒙古宁城、鄂伦春旗,河北丰宁、平泉、承德、遵化、张北、阜平、青龙,山西广灵、宁武、万荣,贵州六盘水、道真,西藏拉萨,甘肃陇西,新疆和田等贫困县开展技术培训及咨询服务。已累计培养食用菌技术人员3900人次,培养技术骨干30余人。他依托北京食用菌协会的专家资源最大限度地弥补贫困县、乡缺少农业技术人员的不足。
建言献策 构建种植保障机制防返贫
有数据显示,全国70%的国家级贫困县以食用菌栽培作为脱贫的首选产业。要想发挥高投入、高技术、高回报、见效快的食用菌的产业优势,就必须构建多个产业共同发展的盈利模式。
刘宇不仅向广大贫困户传授食用菌栽培技术,还积极协调相关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帮助贫困户开拓市场、帮助企业构筑新的盈利模式。他主动与食用菌合作社、公司沟通,助力河北、山西等地食用菌企业生产优质、反季节食用菌,增加销售利润。
北京食用菌协会的数据显示,河北、内蒙古、北京等地的农户们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在食用菌种植产业上,并且收到了显著的脱贫脱低成效,但是必须构建良好的种植、营销生态和保障机制,以防农户返贫。他积极向有关部门建言献策,搭建后续扶贫巩固机制,避免贫困户和贫困县因为经营不善、难以掌握食用菌栽培技术、市场需求萎缩导致贫困户和贫困县返贫现象的出现。他还积极搭建政府、银行与贫困户之间的桥梁,大力推广先进的营销模式,鼓励贫困户将食用菌产业做强做优。他鼓励贫困户主动联合,形成合作社,推动贫困户、合作社与银行、保险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引入贷款和保险,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脱贫,并且以种植保险为依托,减少贫困户种植失败再次返贫的风险。
近几年,北京市科协积极推动科协组织搭建京津冀科协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实施“首都科技工作者助力河北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2019年11月14-15日,刘宇以北京食用菌协会为依托,在北京市科协的支持和指导下,积极协调京津冀三地食用菌产业科技创新服务联盟,组织召开了 “2019年京津冀食用菌联盟交流会”。在交流会上,三地代表们表示,希望借助联盟和交流会,进一步深化京津冀食用菌产业联盟间的交流合作,推动三地食用菌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助推河北精准扶贫工作。刘宇说,“我们希望持续为探索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发展新模式,为科技助力精准扶贫摸索经验,并为京津冀三地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产业对接、成果共享搭建平台。”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科学加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