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专家:尹铁伦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机场院区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
前段时间,小编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一名医生在坐地铁时,发现旁边一个小女孩一直在“咳嗽”,并且咳得特别频繁,出于职业敏感性,她怀疑女孩应是患了**“抽动症”**。
来源丨微博截图
女孩去门诊后,的确被诊断为抽动症。经过仔细治疗,女孩的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可能有的小伙伴要问了,明明看着是咳嗽,为什么医生会认为女孩是得了“抽动症”呢?抽动症又是什么样的疾病?别着急,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好好说道说道~
什么是抽动症?
抽动症,又名抽动秽语综合征,也叫妥瑞氏症(Tourette Syndrome,TS),是一种发生在儿童身上的神经系统障碍症,近年来广受人们关注。抽动症无法通过简单的意志控制就能解决,它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抽动时间不定,几乎每天出现,一天发作几次,且病程持续一年以上,不受患者机体控制,抽动位置也经常改变。
来源丨pixabay大多数的抽动症患者,他们的抽动症状早期很难让人发现,因为这种抽动不是那种剧烈的身体大幅度抽动,往往只是一些很小的局部抽动和无意义的发声。此外,很多家长会将孩子的抽动归咎为“不良习惯”和“坏毛病”,甚至误诊为鼻炎、咳嗽等。
女孩患有抽动症,常发出怪声,为了阻止自己发声,只能在嘴巴里塞纸巾来源|电影《嗝嗝老师》
抽动症的表现
患上抽动症后,身体肌肉会在不自主的情况下,快速且重复地收缩动作,它的临床表现主要可以分为两种,分别是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
运动抽动,指的是人体面部、四肢躯干的肌肉突发性的快速抽动,外在表现有很多,比如眨眼、耸肩、收腹、摇头、做鬼脸、噘嘴等;而发声抽动是指涉及到口腔肌、鼻肌、呼吸肌等的抽动,这些部位的肌肉抽动会引起口腔、咽喉和鼻腔发出声音,具体外在表现为咳嗽、吸鼻子、吠叫、吸吮等。
来源丨pixabay患有抽动症的儿童,不一定只表现出单一的抽动症状,也可能是两种抽动。除此之外,有些患儿的抽动症较复杂,可能还伴随着模仿性行为,如模仿别人的语言动作、甚至说脏话、猥亵性手势等等。
抽动症不同于其他常见的儿童疾病,症状看似“很轻”,不痛不痒, 而且90%的抽动症都会随着患儿的年龄增长而逐渐消失,可事实上,在抽动症出现的过程里,我们的孩子正遭受着心理和身体上的巨大负担。
首先是身体上,如果对抽动症不加以干涉,有些患儿可能会加重病情,出现多动症、强迫症等更多行为障碍,从而导致患儿注意力下降,影响学业和日常生活。
其次是心理上,有些患儿对于自身的抽动表现,可能产生自卑、害羞的心理,不利于团体的参与和融入,严重的可能产生孤独、抑郁等问题。
来源丨pixabay因此,如果父母发现自家的孩子经常出现以上的这些“小动作”,但却没有其他明显的不适症状,就要注意其是否患上了“抽动症”,及时带孩子就医治疗。
抽动症的治疗和预防
要治疗抽动症,首先要了解其产生的缘由。目前,抽动症的致病原因没有明确的定论,临床上认为是遗传及环境等多重因素造成,可能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基因遗传和感染病菌。**有研究提出抽动症可能与脑部基底核多巴胺的高度反应、病毒及链球菌感染有关;**2. 不良的家庭环境。**如孩子缺乏关爱、父母管教较严格给孩子太多压力等;**3. 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熬夜、摄入过多兴奋性饮料(茶、咖啡等)、沉迷游戏导致情绪波动大等;4. 偶尔生病引发抽动症。
来源丨pixabay作为父母,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留意以上几点。如果孩子真的确诊了抽动症,父母也要积极参与治疗。目前还没有完全可治愈抽动症的有效方法,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行为治疗。
药物治疗一般是指抗精神病药物,如Haldol(好度液)、Ziprasidone(齐拉西酮)等,有一定的缓解疗效,但副作用较大。行为治疗主要通过日常干预,如:1. 避免过分关注孩子,给予孩子更多空间,让他保持放松;2. 给孩子营造一个舒适温暖的家庭环境,给予关爱和照顾;3. 与学校老师多沟通,避免孩子在外被排挤、歧视,以免产生心理问题;4. 多带孩子参与户外运动,少接触电子产品,同时注意保证孩子睡眠充足。
来源丨pixabay总的来说,抽动症其实并不可怕,主要在于我们如何去看待它。抽动症的治疗是一件漫长的事情,不仅需要科学的合理应对,更需要家长给予孩子更多的支持和尊重,更多地关注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最后,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