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尽管近些年对于动脉硬化的诊断及治疗已经取得一些进展,但动脉硬化发病机制尚完全明确。
动脉硬化的发生是由于动脉血管壁增厚,官腔变窄,弹性减退及血糖,血脂代谢紊乱,血小板功能异常等病理生理改变,最终引起血流障碍所致。它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系统疾病,它是由血脂及多种异常血液成分聚积造成局部钙沉导致的伴有动脉中膜改变的联合病变。
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
1、动脉内膜炎症
2、脂代谢紊乱,最终引起血管炎性反应导致动脉硬化
3、血小板作为炎症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目前治疗手段主要为药物治疗,药物包括降胆固醇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降压药)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RB类降压药)保护血管内皮功能药,抗炎反应药和含有ω-3不饱和脂肪酸保健品等
降脂药物中他汀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使得斑块不易破裂。
ACEI和ARB类药物,ACEI类药物如卡托普利可以使动脉硬化和损伤血管内皮的物质效果减弱,ACEI类药物还可减少氧自由基损伤等作用。
保护血管内皮功能药物,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抗氧化剂,抗氧化剂能抵消超氧阴离子的氧化作用而保护内皮功能,常见药物为维生素C,E。
如坎地沙坦,颉沙坦等可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早期减缓炎症发生过程,从而达到抵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
ω-3脂肪酸常见于保健品,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鱼油,这个不过多赘述,经济条件还可以的人群,可以辅助服用。
一旦转化为症状性的血管疾病,如症状性颈动脉狭窄>70%的病人以及有卒中高危风险因素的病人中症状性狭窄>50%,都应积极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如无法手术的患者,应积极服药控制或选择支架治疗。
不管是有无症状,一旦发现较为严重的斑块都应该及时服用药物,这样可以有效将卒中风险降到最低。
动脉硬化性疾病作为一类慢性复杂性疾病,既是多种病理因素的结果,也是多种疾病的病因,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使本病发生率增高。所以对于中老年人群来说,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