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报纸、看手机
手臂伸老远,脑袋往后仰,才能看清
家里随处可见老花镜,就怕用时找不到
外出需要看东西,发现没戴老花镜
老花眼虽然“不要命”,但却严重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加之老花眼越来越年轻化,因此成为时下备受关注的“疾病”。网络上有关老花眼的解读更是随处可见,但哪些解读是真哪些是假呢?如何科学应对老花眼?
**老花眼只属于老年人?**错!38岁-48岁已有初老花症状。
虽然老花眼又称为老视,但是老花眼并不只发生在老年人身上!根据《中国伴年龄相关性调节不足屈光不正患者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专家共识(2021年)》显示,目前全球有近四分之一人口受老视的影响。到2030年,因人口老龄化,全球将约有21亿老视人群。
近年来,不少中年人甚至青年人也遭遇了“老花危机”。《老视手术矫正——第五次浪潮》一书中指出,老视通常在38岁左右出现,发病高峰为42岁-44岁。
老花眼是一种生理现象,伴随年龄的增长,我们的晶状体硬化,弹性减弱,睫状肌收缩能力降低而致调节能力减退,近点远移,造成近距离读小字越来越困难。
据专家共识,一般老视前期在35-45岁,老视早期在45-52岁,老视晚期或绝对性老视是指年龄>52岁。同时,眼科专家们也发现,目前38岁-48岁的人群,已经有很多出现了初老花的症状,但是大家还未察觉。即使察觉了,老花患者也普遍认为老花眼不用治也治不了,实际上这些都是认知误区。
近视的人老了不会有老花眼?
错!年轻时近视,老了也会老花。
不少人认为,年轻时近视,老了不会老花。但其实,近视和老花不能抵消。有人既近视又老花,需要同时准备近视镜和老花镜。
近视和老花是两码事,致病机理完全不同,是会同时存在的。随着年龄增加,生理性调节减弱,眼睛睫状肌调节功能下降,即使近视眼也会出现视物容易重影或串行、眼睛酸胀等一系列老花的症状。这也引申出当代中青年人屈光不正矫治的现状,即自己已经是近视,却又要迎来老花的困扰。
老花眼治不了,只能戴眼镜?
错!可以通过手术进行治疗。
还有一部分人出现“老花眼”后不加重视,放任不管或随便配一副老花镜,这样的做法也不正确。
老花患者普遍认为老花眼不用治也治不了,普遍选择不配戴或不经检查验光就自行购买老花镜。实际上,这种错误的应对方式将使眼睛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可能导致晶体加速老化。
对于有摘镜需求的人群来说,老花眼可以通过手术进行治疗。38岁以上的中年人群对于手术“摘镜”的需求可能更加迫切——作为职场和家庭的中坚力量,电脑办公、手机处理工作、开车出行等多场景对远、中、近全程视力要求都很高。
个性化屈光手术已成大趋势,在为38岁以上调节力不足的屈光不正人群开展角膜屈光手术时,变得越来越游刃有余。如“睛春”术式,可以通过激光改变角膜Q值来增加景深,不仅可以解决38岁以上人士的近视和散光问题,还能延缓老花的发展,可谓一举两得。
针对广大的中年人群,医学上强调需要对每一位患者的个体进行精密谨慎的检查,通过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样能得到非常不错的结果。比如“睛春”术式方案能够根据患者的条件(度数、散光、年龄、需求等),给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如何预防老花眼?
虽然说老花眼是一个生理现象,但如果在38岁就患上了老花眼,和别人在50多岁患上老花眼,生活质量受影响的差异是很大的。不管什么年龄,一定要重视老花眼,不要不当回事。
首先,要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做好防护,延缓晶状体的老化程度。晶状体的“头号杀手”是日光中的紫外线,从年轻时就要开始做好眼部防晒。比如佩戴墨镜,防止紫外线直接照射到眼睛,延缓眼睛衰老。
其次,尽可能地减少使用手机、电脑的时间,合理使用眼睛,同时要增加一些户外活动,增加跟大自然的接触的时间,还要增加一些有氧运动。
最后,如果感觉自己有了老花眼,也不要强行试图通过调大手机字号、亮度来“对抗”老花眼,这样做的后果会使眼睛的疲劳感更明显。建议及时到眼科就诊,医生会根据患者个性化的情况,进行全方面的专业、充分的评估,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