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是一个非常新生代的终端,但它发展的速度相当之快。很多人理解的无人机,可能还停留在天空飞翔的遥控摄影玩具,或者是某种可以执行特殊任务的军事武器,但其实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开始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实用、敏捷、可靠的工具。无人机正在被用来改变很多行业的日常工作。例如,农场利用无人机周期性监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并收集土壤数据,牧场利用无人机监测牧群的状态并进行预警,电力公司用无人机检查长途电力输送线路,甚至有些零售商店利用无人机开始进行递送服务。奥地利航空公司 FACC 甚至正在与中国公司合作,考虑利用无人机提供无人驾驶航空出租车业务。谷歌公司也已经获得了美国政府的批准,成了第一个无人机的运营商,这将为谷歌未来建立更加实时的物理搜索网络奠定基础。未来在 5G 网络的支撑下,商业用途的无人机(Commercial UAV 或 Commercial Drone)将会在空中监测、紧急事故处理等很多领域大显身手。
人们对于无人机未来的应用归纳了 5 个典型的领域:监测、运营、娱乐、中继、运输。监测是指基于短途或长途飞行的传感数据、图像、视频的采集、识别、分析等;运营则是指 3D(Dull(枯燥)、Dirty(肮脏)、 Dangerous(危险))类的飞行任务;娱乐是指利用无人机进行娱乐或广告等活动,如我们经常看到的无人机空中编队等;中继则是指利用无人机便捷部署的优势替代通信应急车(Rapid Deployment Vehicle,RDV)为特殊场合的用户群体提供通信服务;运输是指无人机无论是对于人还是
货品的运输已经开始从想象走向现实。
无人机的典型运营框架
虽然,无人机产业的发展前景被普遍看好,但是,由于无人机毕竟是一个全新的商业载体,人们就必然需要去应对一些从未应对过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并不是绝对的障碍,但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形成对产业发展速度的限制。
首先是基础设施的建设。无人机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比电动汽车要复杂,它不仅需要一定覆盖范围的专用充电设施,还需要能够便于无人机到达的维修站,具有一定安全防护的降落场地,以及货物的收发平台等。这对于城市区域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其次是法律法规的建设。无人机本身也需要非常完善的管理体制来约束,如飞行身份、飞行时间、飞行高度、飞行质量、携带物品管理等都需要在法律和安全层面进行相关的研究。另外,和其他任何运输工具一样,无人机的运营过程也不可能万无一失,会出现各种意外,如事故,物品的损毁、遗失,人员的伤亡等都需要有明确的法律处理原则,而这些内容需要先于无人机的投放而建设完成。
再次是技术可靠性。尽管无人机已经发展了一段时间,但其技术运用在不同领域,还需要相关场景的特别训练。像空中监测、摄像、农药喷洒、灭火、广告、娱乐等内容可能相对成熟,但类似像货品和人员运输进入大规模商用可能就需要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方面建立一定的积累。其中的关键技术包括能够应对和处理紧急情况的自动驾驶技术、高效能源技术、空中交通管理技术等。
最后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人们对于无人机的接受程度,这可能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尤其对于在城市中开展的各种无人机服务而言,人们如何从心理上看待盘旋在天空的物体是这些服务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
--摘自《果壳中的5G:新网络时代的技术内涵与商业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