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很喜欢古代笑话,听过一个有关草头的:某县令新官上任,大鱼大肉之后某日吃到一种绿色蔬菜,顿觉味蕾大开,遂问是何物?答曰苜蓿也,待老爷吃完,用于喂马!
查了下笑话的出处,传为苏轼撰的《艾子杂说》:
齐地多寒,春深未莩甲(萌芽)。方立春,有村老挈苜蓿一筐,以馈艾子,且曰:“此物初生,未敢尝,乃先以荐。”艾子喜曰:“烦汝致新。然我享之后,次及何人?”曰:“献公罢,即刈以喂驴也。”
真的是可口可笑了!从前肯定没有大棚,山东地面冬天少蔬菜,村老把头茬草头献给艾子试吃,艾子本以为自己面子好大,未曾想却是与驴马一个待遇了!
科普一下:草头肯定是俗称,而且只是上海一带的称呼,江苏有些地方叫金花菜,浙江则叫草籽。其学名应该是苜蓿。苜蓿是豆科苜蓿属一年或多年生植物。
草头(苜蓿)(网图)
苜蓿原产地是伊朗(波斯),苜蓿应该是译音,没什么含义,古代也写作牧宿、木粟等。苜蓿是汉武帝时由张骞从西域带入的,为马牛等饲料及绿肥作物,也可入药,其嫩叶可当蔬菜。苜蓿无毒,可久食。"利五脏,轻身健人。"(据《辞源》、《本草纲目》)
在上海,草头是比较受欢迎的冬春绿叶蔬菜。最近几年,价格惊人,一般都要十五、六元一斤,家庭里大都是三四两一买的,正好炒一盘!在上海的本帮菜里就有草头圈子、酒香草头。前一道菜家庭不常做,喜欢大肠的毕竟属小众资深吃货,且大肠处理麻烦,所以老饕
们肯定是去饭店品尝此菜了。后一道菜是典型的家常菜,且是一道功夫菜,极考验厨者的技艺!酒必须是白酒,火候是关键!草头洗净后必须沥干水分,准备好所有配料,放置在手易取位置,起油锅(热锅冷油),火要旺,糖盐适量与草头同时入,快速煸炒,临出锅时撒上一瓶盖白酒(质量好口感也好),草头从起锅到出锅才十多秒,此菜最最能考验手上的功夫了!饭店也有用猪油炒并烹上酱油汁的。不管是家庭还是饭店,每逢此菜上桌,一般多是光盘的。
草头圈子(网图)
酒香草头(网图)
在上海的崇明,还有用草头制作咸菜干的,名字就叫腌金花菜(或者草头盐齑)。崇启一带的先民多是从苏州一带迁徙而来,方言习惯也多有遗存,"金花菜"恰好是苏州一带的叫法。我大概属于没有口福的,幼时在那边生活了好几年,楞是连见也未曾见过,尝也未曾尝过。后来网购过一回,包装甚是精美,但口味却是不怎么好,不新鲜的缘故吧?
腌金花菜(网图)
生活里,常会碰到有过来之人提醒某人,草头要少吃,吃了会内热!于是以讹传讹,这个谬误流传到我翻开《本草纲目》菜部第二十七卷这一刻,书上赫然写着:"多食令冷气入筋中。"其性为平,其味为苦。哪来什么内热哟,正好相反,是接近“寒”的“平”!恰恰能够清内热!常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但有些事儿倒真的该看看书,开卷有益!比如关于这个草头的温热寒凉之类!不过大人们也说得对,草头一次不可多食,多食不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