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们
应该都有过这样的体验
一到冬天,明明没喝多少水
却总想去上厕所
这是为什么呢
冬天最恼人的莫过于,被一股尿意憋醒,不得不爬出温暖的被窝。就算是白天在外面,天冷衣物穿的厚重,频繁去厕所也是件麻烦事。为啥一到冬天就尿频,这正常吗?如何缓解这种情况?
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
为啥天一冷上厕所次数就变多?
这种尿频的现象正常吗?
如何缓解这种情况?
温度会影响排尿次数
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都在活跃的工作,即使坐着不动也会产生许多代谢物。这些代谢物排出体外的途径主要有两种:汗液和尿液。
夏天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上厕所的次数很少。这是因为夏天外界温度高,人体体感温度也高。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皮肤毛孔和汗腺处于打开的状态,多余的热量随着汗液排出体外,代谢废物和一部分水也会随着汗液排出,所以夏天上厕所的次数会比较少。
到了冬天排出代谢物的方式就大不相同了,天气一冷人们很少出汗,皮肤也比较干燥。这是因为环境温度低,人体会阻碍自身的热量流失到环境中去,汗腺和毛孔常常处于紧缩状态。因此,代谢物大多通过尿液排出体外,所以上厕所的次数才会增多。
此外,寒冷还会改变身体里激素的分泌。人体中有一个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的控制中心——下丘脑。下丘脑位于丘脑沟以下,重量仅占全脑的0.3%左右。下丘脑是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起着调节体温、水平衡、血糖平衡、食物摄入和内分泌活动的作用。
下丘脑调节内分泌系统活动,主要是通过激素作用。其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提高肾脏对水的通透性,增强对原尿中水分的重吸收作用。
寒冷刺激作用到下丘脑后,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以至肾脏在处理尿液的过程中,对原尿的吸收作用减弱,最终导致了尿液的增多。
在寒冷的冬天,下丘脑和其他器官共同促进肾上腺素分泌,会引起一系列的机体反应来抵御寒冷。例如:立毛肌收缩,骨骼肌战栗,血管收缩等。这些机体反应都会使代谢加快,也会促进尿液的增加。
需要注意的是,寒冷刺激会导致尿液增多,尿频会使人体的盐分丢失,破坏水和矿物质的平衡。当体内钠(钾)元素不足时,会导致低钠(钾)血症,钾元素过高,会导致高钾血症。在极端情况下,这三种疾病都会致命。所以冬天尿频时候,要注意补充水分防止脱水。
尿频
天冷尿频属于正常现象,但有些尿频可能是疾病的前兆!
关于尿频的概念,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肾病科副主任医师徐建龙指出,正常成人白天排尿4~6次,夜间0~2次,次数明显增多称尿频。导致尿频的原因有很多,大体可以分为生理性、精神性和病理性。
1、生理性尿频
生理性尿频的原因,可概括为三类:
• 自身原因:性别、年龄、发育、身材、体重等各异,泌尿系器官发育有所区别,排尿次数就会不一样;
• 环境因素:如前文我们说过的,天气寒冷排尿会更加频繁;
• 食源性因素:如饮水增加,或食物及饮品本身含水量高或具有利尿作用,如西瓜、梨、冬瓜、咖啡、酒等,都会导致排尿次数增加。
2、精神性尿频
精神性尿频,医学上也称为场景性多****尿症,泌尿系统没有器质性病变,完全是由不良精神因素造成的心理性排尿功能障碍。
病症开始往往由有意识的憋尿诱发,如有些人外出办事或乘车害怕小便,或是害怕深夜起夜。但越是这样想,尿的次数就越多。长此以往,内心的紧张便形成一种特殊心理状态,越惧怕、越焦虑,症状就越严重,形成恶性循环。
这种情况其实只是一种心理暗示,患者只要放松思想,转移注意力,有时就会有很好的效果。
3、病理性尿频
泌尿系统疾病,如尿路感染、前列腺增生、慢性肾功能损害等,再如罕见的“尿崩症”,都可能引起尿频。
尿崩症是因抗利尿激素(又称加压素)缺乏而致的疾病,起病往往为渐进性,在数日或数周内病情逐渐明显,有时可突然起病。临床表现为撒尿次数增加,尿量增多。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过高,体内水分被大量吸收,因而经常感到口渴。患者饮水量一多,尿液自然随之增多。
非病理性尿频如何缓解
出现尿频,首先要弄清楚原因,如果是病理性尿频,需要及时到泌尿科就诊;如果是生理性变化或者心理性原因引发的,一般可以自行缓解。
1、提肛运动
上了年纪的人盆底部肌肉松弛,膀胱括约肌萎缩,膀胱弹性差,较少的尿量便可引起较强的尿意。提肛运动有助于增强盆底肌肉的力量,改善膀胱的控制能力。
具体做法:吸气,肛门用力内吸上提紧缩3秒,再呼气放松3秒,每次进行5~10分钟,最好早晚各一次。
如果能用胸膝卧位做提肛运动,效果更好。具体做法是,双膝跪在床上,胸部贴床,抬高臀部做提肛运动。
2、按摩穴位
穴位按摩、艾灸等方法对尿频有一定缓解作用。
睡前用手掌摩擦或艾灸涌泉穴((脚底中线前1/3与后2/3交界凹陷处)和足三里(外膝眼下约四横指处),一般每穴灸5~7分钟。
还需要注意的是,有尿意的时候最好及时去厕所,憋尿可能会导致尿液储存过多,膀胱功能降低,导致将来排尿困难,而且有可能会导致尿路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