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北斗融合5G 前景只受限于想象

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
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是推进微米纳米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的重要力量
收藏

自一个多月前北斗系统成功组网之时起,事关“北斗”的话题总能引来公众关注的目光。

近日,由中国科普网、科普时报社联合抖音、今日头条、西瓜视频举办的“云上科技周”系列直播中,一场主题为“北斗融合5G”的专场直播活动邀请到科普达人@奥卡姆剃刀和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副会长、秘书长张全德一起聊聊“神通广大的北斗导航系统”,就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难度、跟其他导航系统相比的优势、如何与5G通信深度融合等公众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探讨。

建设难度跟性能成正比

“北斗三号2009年11月启动建设,历经关键技术攻关、试验卫星工程、最简系统、基本系统、完整系统五个阶段。”张全德表示,北斗三号要在这些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实现了自主可控,是超过400多家单位、30余万科技人员的将近11年共同努力的成果,更是攻克了星间链路、高精度原子钟等16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让500多种器部件突破国产化研制的过程,从而实现了北斗三号卫星核心器部件国产化率达到100%的目标。

当然,建设过程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是成比的。张全德表示,北斗三号全球范围定位精度优于10米、测速精度优于0.2米/秒、授时精度优于20纳秒、服务可用性优于99%,亚太地区性能更优。根据全球连续监测评估系统最近一周的测算结果,北斗系统的全球实测定位精度均值为2.34米,而结合地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还能提供最高厘米级定位服务。“从时间上排序,北斗全球排第三;从性能上排的话,北斗完全胜任第一的位置。”

与5G的深度融合浑然天成

从1994年立项到2020年实现全球组网成功,中国北斗26年一路披荆斩棘保证了技术的先进性,且与当前的5G、AI、大数据等诸多“黑科技”也能深度融合,创造出全新的业态。

在成为科技大V之前,一直从事通信研究方面工作的奥卡姆剃刀对此深有体会,他表示,随着5G的到来,互联网变成物联网时代,对时间和位置就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在目前可以认知的未来,只有卫星导航能够提供更高精度的位置和时间信息。“5G和北斗卫星导航具有天然的融合性。”

5G时代,北斗与5G、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深度融合,催生新模式、新业态、新经济,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奥卡姆剃刀认为,当5G布局达到一定规模后,与北斗融合,将全面服务交通运输、救灾减灾、城市治理等行业,融入电力、金融、通信等国家核心基础设施建设,更会在无人驾驶、自动驾驶、无人机等方面产生革命性变化。

张全德表示,北斗可以构建更加高精度、高可靠、高安全的新一代信息时空技术体系。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包括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上都离不开北斗,更离不开5G。北斗和5G的融合将会带来新业态、新模式,将会在智慧城市、智慧制造、智慧家庭、智慧农业等未来的新技术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北斗应用将无处不在

北斗跟5G的深度融合,其前景的广阔程度或许还需要我们在未来进一步地发挥想象空间,而北斗则离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近,正在赋能各个行业,为每一个人的生活“导航”。

“除了精准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外,北斗已经应用在经济社会和日常生活中。此外,北斗还可以提供全球短报文通信、区域短报文通信、国际搜救、星基增强、地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共7类服务。”张全德表示,在今年的疫情和南方水灾中,北斗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北斗系统在中欧班列运输、京张高铁建设运营、民用航空等方面也得到应用,同时还具备了与交通运输、农林牧渔等传统行业融合的基础条件。

其实,从衣、食、住、行到水、电、气、热,从农林渔业到救灾减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深度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北斗系统应用前景到底有多广?北斗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一句“北斗应用只受想象力限制”的总结或许是最好的解释。

来源:科普时报

评论
宇宙微观
进士级
2022-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