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青少年科普要重视好奇心引导

科普时报
科技日报社旗下国家级科普全媒体平台。
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上阐述创新精神时,多次提到了好奇心。他说:“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出发点往往是科学家探究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

的确,我觉得自己对科学产生爱好和学习的兴趣就是对大自然的好奇心所引起的。我从小是在嘉陵江边长大的,每天放学后就要到江边玩耍,去玩沙、游泳,傍晚去看天上的星星月亮。那时候仰望天空,心想天怎么这么高,这么远?宇宙是怎么形成的?俯看江边的沙滩,在沙滩上玩沙,心里想沙怎么这么细小?还有比沙更细小的东西吗?我就把沙粒捻了又捻,还把家里奶奶的老花镜拿来照看沙里面有什么构造。我游泳时,心想怎么地球上有水?怎么还有陆地?海陆是怎么形成?再进一步,同学们包括我,怎么生下来不像妈妈就像爸爸呢?

后来长大了我才逐渐知道,我小的时候最感兴趣的这四个问题,就是我们20世纪所取得的最伟大的四个科学成就。那就是宇观世界,宇宙的大爆炸理论;微观世界,物质结构的夸克模型;宏观世界,全球大地构造的板块学说;生物世界,我们人的遗传基因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结构的双螺旋模型。这些科学前沿,原来都是我小的时候感兴趣的问题。我亲身的经历告诉我:好奇心是科学的源泉,好奇心领进你走进科学的大门。

后来我当了社会科普工作者,越来越深刻认识到,科普教育首先要从如何呵护和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好奇心上下功夫,才能收到更大的实际效果。

科学家都对自然界的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对自然现象的成因爱刨根问底,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从而促进了科学的发展。问题就是下金蛋的母鸡!孩子们也一样,他们与生俱来都具有对未知事物都抱有惊讶的态度,好奇、好问、好动、好玩,这恰恰是科学家和发明家必须具备的品质。所以说,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

我在对青少年作科普讲座时,常常先问他们有什么好奇的问题?他们七嘴八舌地问道:天为什么是蓝的?云为什么是白的?树叶为什么是绿的?花为什么是红的、黄的、五颜六色的?还有自问自答的:天为什么下雨,因为天上有人往下面泼水;那边为什么刮风?因为有人从那边给我们摇扇......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超出我们想象的。我们当家长的,当老师的,往往只准孩子们“规规矩矩”,不准他们“乱说乱动”,这就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封锁他们的求知欲,我们千万不可如此啊!

习近平在这次座谈会上还强调指出:“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要跟上。”

我们要真切地认识到,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还不是真正的科学家。真正的科学家,有其观察、实验、分析、推理等一系列的科学研究步骤和规则。我们要让孩子们通过读书、学习、实验、实践,逐渐了解、熟悉、釆用、发挥科学家的游戏规则,更要学习科学家的求实、创新、协同、奉献的科学精神,逐步使孩子们从天生的科学家成长为真正的科学家。这是我们家长、老师、课外辅导员、科普工作者最值得用心之处,也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