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故趣闻 ·
桑树一身都是宝。
单就桑供药用而言,百姓中口口相传的,就有“春采桑枝、夏食桑椹、秋收桑叶、冬取桑皮”。
桑树的根皮入药,正式名称为桑白皮,古人也有写成桑根白皮的。之所以在药材名中强调“白皮”,是要求刮去根皮表面的黄棕色粗皮,方为其药材。传统中医运用桑白皮,既能内治,也能外用。说它外用,不妨就从古老的手术线说起。
中医外科对开放性创口实施手术极早就有记载。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中医学鼻祖扁鹊有着“见垣一方”的视病技巧,并且借中庶子之口说出上古之时名医俞跗已经能够“割皮解肌······湔浣肠胃,漱涤五藏”。
很有意思的是,在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六记载了一件神奇的事,提到了缝合所用的具体材料,正是桑白皮线!事例中,孝亲奉母的朱良吉是“平江常熟之支塘里民”,其伤口在胸部肋间,“邑人俞浩斋闻而过其家,观良吉肋间疮裂几五寸,气腾出,痛莫能言。俞为纳其心,以桑白皮线缝合,未及期月,已无恙矣”。
桑白皮线用于手术缝合,施行于外科腹部手术,医学典籍记载早在唐朝就有成功案例。《本草纲目·木部》有引:“〔(苏)颂曰〕桑白皮作线缝金疮肠出,更以热鸡血涂之。唐安金藏剖腹,用此法而愈。”北宋王璆《是斋百一选方》也有成功案例:“治刀刃伤······如肠溃出,桑白皮线缝合罨之,帛系。吴内翰父少保守南雄州,有刀伤人肠溃者,以此药治之,全二人之命。”
除了外用,桑白皮更是一味内治良药。它主归肺经,可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并可止血止衄。国医大师李士懋(1936-2015年)善用桑白皮治疗顽固性鼻衄的医案,彰显了中医重视传承的优良传统。
图:步瑞兰
李士懋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1961年他在北京同仁医院实习时,遇到一位鼻衄患者经过多次治疗却没有效果。当时他的带教老师是陆石如(1902-1979年)。陆石如审证察方,认为“方虽对证,然尚差一间尔”!于是在汤剂处方中加入桑白皮15克。患者服了两剂药,就止住了鼻血。经询问,陆老师讲述了自己的这一经验来自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孔伯华。曾经有一位中药铺掌柜,鼻血流了停,停了流,持续了三四个月。经治大夫遍试多法,甚至很多名贵药材都用上了,可鼻衄依旧。孔伯华诊治时,仅重用了桑白皮一味药,就立见效果,把掌柜的鼻出血给止住了。这使李士懋产生了深刻记忆。再遇相同证候的鼻衄不止者,他常单用桑白皮一味,或偶尔加用清热药,疗效不俗。有一次,一位31岁的女患者来就诊,原有鼻干口渴1个多月,忽然有一天鼻出血不止,出血量还不小。经鼻部检查发现小动脉破裂,当时采用了纱布饱蘸肾上腺素溶液填塞鼻孔的方法,这是西医十分恰当的处理方法。结果患者的鼻血却经由口腔内流出。后来又采用了局部冷敷、肌内注射止血药等方法,但出血量并没有减少。李士懋应用单方中药:急煎桑白皮30克,取汤液每2小时服1次。5小时后,出血止住了。第二天取出填充物,也没有再流血。桑白皮真是一味内外兼功的良药。
· 药材来源 ·
桑科植物桑的干燥根皮。药材标准要求,桑树秋末叶落时至次春发芽前采挖根皮,刮去其黄棕色粗皮。
· 性味归经 ·
味甘,性寒。
归肺经。
· 功效主治 ·
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适用于肺热喘咳,水肿胀满尿少,面目肌肤浮肿。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6~12克。
· 食疗推荐 ·
三桑降糖饮
原料:桑白皮、桑枝、桑叶各10克。
做法:将桑白皮、桑枝、桑叶各10克,放入1500毫升水中,水煎10分钟,全天代茶频频饮用。
桑白皮具有显著的降糖作用。《本草纲目》记载桑白皮“主治消渴尿多”。《名医别录》载其“去热渴”。桑白皮能清肺胃热,桑叶能散中上二焦郁火,桑枝能散肌腠、经络郁火,桑白皮配伍桑枝、桑叶可用于治疗糖尿病早期中满内热证。秋冬季节燥热咳嗽者也可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