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报记者 陈杰
来自13个城市28家机构的46位杰出科学家上榜,他们当中有10位“80后”,最年轻的仅38岁……10月30日,“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揭晓第二期获资助名单。这一国内社会力量资助基础研究力度最大的公益项目,将继续支持最有潜力的科学家“从0到1”,探索人类未达之境。
“原始创新不可预估、很难计划。真正的原始创新肯定是最大胆、最有原创性的人做出来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科学委员会主席施一公表示,基于选人不选项目的特点,“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必然能在基础研究的最前沿不断突破,为中国科学的长远发展奠定新的基础。
十年百亿为未来甄选人才
2022年,腾讯宣布10年内出资100亿元人民币设立“新基石研究员项目”,长期稳定地支持一批杰出科学家潜心基础研究,项目设置数学与物质科学、生物与医学科学两大领域。项目资助类别分为两类:实验类每人5年资助2500万元,理论类每人5年资助1500万元。2023年1月,58位杰出科学家成为首期“新基石研究员”。
新一期“新基石研究员项目”依然延续“宁缺毋滥”的原则,计划资助不超过50人,实际入选46名。从声波和引力波的数学关联到量子增强光学望远镜,从仿生加氢催化到多年生水稻,从一侧大脑管双手到高效清理细胞垃圾……46位研究员的未来研究计划,瞄准最重要的科学问题,是一个个充满壮志雄心的探索之梦。
作为年轻的科研资助项目,“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在评审机制上一直在持续优化,这一期的初审阶段就进行了100%的海外同行评审。中国科学院院士、“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科学委员会委员潘建伟表示,此次评审坚持实行“断开式评审”,避免同一批专家一评到底。“在项目的初筛和终审阶段以国内专家为主进行,初审阶段则由海外专家进行,希望以这样的方式,最大程度地体现多样化的科学品味,同时也避免人情利益等关系的影响。”
同样的优化,还体现在项目开放周期的调整上。施一公表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基础研究领域积累了一批自由探索的优秀科学家,“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的两次遴选已经选出了104人。“本着尊重科学人才成长的规律,项目计划在2025年再向科学界开放第三期申请,并形成每两年开放一次的长期制度。这样的安排更加符合‘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支持的初衷和初心。”
社会资金尽显灵活性优势
对于项目资助资金的用途,有人购买科学设备,有人招募研究助理……“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社会资金的灵活性,并不仅仅体现在申报时鼓励科学家提出梦想,也体现在给予研究员们完全的科研资源支配权和研究路线选择权,一切都从科研工作实际需要和基础研究客观规律出发。这一优势,也正在助力“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探索成为国家支持基础研究的有益补充,为科研人员“十年磨一剑”创造安稳的科研环境。
除经费支持外,项目还为研究员们提供了跨学科、跨地域科学交流与合作的全新机会。首届新基石科学会议就是以“新基石研究员”为核心的非公开的学术活动,研究员们在会议上分享自己的科研想法。参加会议的首期“新基石研究员”胡海岚表示,项目不仅仅是经费支持,更重要的是创造了一个自由、开放和合作的科研环境。
“未来的10年—20年,是中国科技发展的关键时期,要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离不开基础研究‘从0到1’的突破。”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表示,通过“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支持一批杰出科学家潜心基础研究、聚焦原始创新,呼应了国家发展需要,最终有利于人类福祉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