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着力打造四色“苏渔谣”品牌,绘就新时代渔业科普多彩画卷

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
原创

“苏渔谣”渔业科普宣传团队是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一手打造的新时代科技志愿服务团队,由56名渔业科技志愿者组成,自2017年11月成立以来,积极投身科普事业,认真开展科技志愿服务活动,着力打造“苏渔谣”四色科普品牌,助力江苏渔业高质量发展。先后被中国科协办公厅、江苏省科协通报表扬为“2022年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活动周暨江苏省第34届科普宣传周”优秀单位和优秀活动项目,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第54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优秀组织单位。团队成员获得江苏省科普公益作品大赛、优秀科普作品评选活动和省部级各类科普奖项20多个;团队先后获得2017年度省级机关“巾帼文明岗”、2020年度“江苏省三八红旗集体”、“2020年度省农业农村厅优秀组织奖”等多个荣誉。

“党建红”引领“科普蓝”——助力渔业科普新提升。

始终坚持党对科普工作的领导,以党建带动团建,助力科技志愿服务开展。政治引领,鼓励党员投身科普。认真组织党员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普及和科技志愿服务方面的系列指示要求,强化做好科普工作的责任感和科技志愿服务工作的使命感,把党组织优势与力量转化为强大动能,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投身科普和科技志愿服务事业。

共学共建,同心融合做强科普。

“苏渔谣”团队所在党支部先后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休闲农业研究所党支部、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党组织开展共学共建活动。联合举办“江苏渔业生态资源科普体验馆公众开放日暨长江中下游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科普活动”及“科技•科普•科学生活主题公众开放日”等科普活动。通过结对共建,深化“党建+科普+志愿服务”融合,携手探索科技志愿服务、科学普及与党建工作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工作机制,拓宽科普宣传渠道,创新科技志愿服务形式,打造科技志愿服务新阵地,助力乡村振兴。

志愿行动,多点辐射实践科普。

“苏渔谣”科普团队创新采用“三进”模式,即“进社区、进校园、进线上”,赴金陵图书馆、南京市青少年宫、1865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开展渔业科普志愿服务,走进50多所高校、中小学及幼儿园、20多个社区等,开展渔业科普志愿服务50余次,通过科普讲座、互动提问、科学实践、创意绘画等方式,为公众奉上渔业科普盛宴,并赠送《渔美四季丛书》等各类渔业科普书籍300余套。

“科技蓝”携手“科普蓝”——擦亮渔业发展新标签。

坚持把创作科普作品、创新科普宣传、打造科普阵地、开展志愿服务一体推进、全面发展。精准滴灌,科技助力科普创作。省淡水所科普团队利用省级科研院所优势,主动融合新时代渔业标签,整合科技资源,结合受众年龄段、知识结构、科普需求等对内容进行精心设计,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目前累计出版20本(套)科普书籍(河海大学出版社《苏渔谣》、南京出版社“有约”系列6册、江苏凤凰科技出版社《渔美四季》12册等),其中“有约”系列入选2023年度“江苏省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书目”、《渔美四季丛书》系列获得2023年度“江苏科普创作出版扶持计划”。

有声有色,创意打造科普宣传。

举办“2023全国水产科普日主会场活动”等线上线下各类渔业科普宣传活动,包括新书分享会、“有约”系列科普进校园、“读懂长江”、“院士有约”等科普活动;庆3.8“昆曲与渔”、6.1“渔你有约”特色节日活动等80余次;团队自编自导“苏渔谣”主题曲及舞蹈表演,在各大宣传活动平台传唱;不断更新“苏渔谣”微信公众号、抖音平台,累计网络科普率达到上千万;国家、省市等新媒体宣传报道250多次;科普中国APP领先全国99.3%、江苏省99.6%、南京市98.2%。

扶贫扶智,开展科技志愿服务。

研究所作为省级综合性渔业科研机构,在渔业“乡村振兴”、“科技下乡”志愿服务中担任主角。近年来,我们依托承担的各类科研与推广专项,以“面向产业、服务产业”为基本宗旨,持续推进科技志愿服务活动,包括河蟹、小龙虾、斑点叉尾鮰等20余个渔业产业相关技术指导服务活动。通过举办各类学术交流会、科技培训会、现场观摩会、产品展示会等方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宣介有关水产健康养殖关键技术;通过积极参与各主产区地方相关部门组织举办的高素质农民技术培训班,讲授水产健康养殖关键技术、水产养殖规范用药、主要病害防控技术等;深入生产一线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养殖户开展现场技术指导,实现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科技志愿服务+科普新时代渔业标签。

“生态绿”融合“科普蓝”——唱响渔业保护新赞歌。

“苏渔谣”科普团队重点围绕服务渔业生态资源保护、推动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实施、传承和弘扬渔文化总目标,大力开展渔业生态资源保护和长江渔业文化科普宣传工作。

提档升级,做强渔业科普馆阵地。

依托省淡水所标本馆资源优势,建立全省唯一一家以渔业生态资源保护为主题的科普馆——“江苏渔业生态资源保护科普体验馆”。该馆也是水生生物标本最丰富的科普馆,集水生生物资源、渔文化科普宣传、教育、成果展示等多功能一体化,共有水生生物标本250余件,其中包括白鱀豚、中华鲟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标本。自今年4月重新对外开放以来,共计接待60批次各类参观人员1200人次,网上宣传累计数据10万+。推动科普馆先后与常熟沙家浜、南京高淳、江浦后圩等20多地共建科普研学基地,发挥当地渔业产业特色,探索研究与综合实践有机整合,延伸课堂教学渠道,让学生及市民能够真正感受渔文化魅力,畅游渔业科普之旅。

紧扣热点,开展“长江大保护”系列活动。

关注长江大保护、生物多样性、外来入侵物种研究等社会热点,志愿团队认真谋划,积极组织开展“在这里读懂长江——长江大保护科普图片展暨青少年长江流域生态调研活动”、“一起守护母亲河,共创美好家园——渔业资源生物多样性科普展”、“保护长江母亲河,呵护渔业生态资源”公益科普活动等各类“长江大保护”系列科普线下活动10余次。参编《我们生活在长江:青少年长江大保护科普手册》《一个长江 从雪山到海洋》等“长江大保护”系列科普书籍,打开“长江大保护”新方式。

服务一线,开展长江环境呵护志愿行活动

团队借助中国水产学会、中国农学会等各级学会平台,紧密结合各科研单位,发动驻宁高校志愿者,扩大辐射面和影响力,先后联合举办“保护长江母亲河”、“生物多样性”等系列进学校、进社区、下基层等志愿服务科普活动,采用“一本书+一部片+一场活动+N”的互动形式,将渔业科普力量逐渐扩大,将“苏渔谣”志愿服务团队力量逐年增加。截止目前,累计组织各类科普志愿活动上百场、科普服务对象达100.5万人次以上。

“情怀金”点亮“科普蓝”——点燃志愿服务新境界。

坚持教育党员干部牢记初心使命,强化宗旨意识,热忱服务为民。厚植情怀,提高科技工作者参与率。省淡水所利用自身科研优势,发挥科技工作者传播身份的可信性和传播内容的可靠性,将科技工作者作为渔业科普事业的重要参与主体,科普团队成员涵盖品种繁育与技术推广、水产养殖与产品开发、规划设计与研学教育等各个领域,其中硕博研究生占比超过78%,中共党员占比超过85%;团队成员女性占比超过70%。每一位成员都积极发挥自己的特长,在科学研究、文化艺术、传播信息、网络推广等各个领域发挥着对渔文化的激情宣传力量。

“渔”游四方,扩大渔业科普影响力。

创建“苏渔谣”科普品牌,2023年被授予“江苏省著名品牌”资质证书。疫情结束后,团队积极创新、全力谋划,先后开展“渔业科普公益行”、“院士有约”系列活动,充分发挥研究所科技力量,传播江苏先进养殖经验,优势渔业品种繁育技术,长江鱼文化历史发展等,足迹遍布中华大地、长江沿线(新疆伊犁、福建福州、甘肃兰州、湖南长沙、武汉、上海等全国20多个城市及地区;盱眙、金坛、高淳、苏州、泰州等全省18个市县)。

创新形式,推动科技志愿服务创造力

在科普惠民的同时,努力打造渔业科普IP形象,在传承、保护与弘扬的宣传手段上,结合志愿者特长和兴趣爱好,创新开发将水墨淡彩与江苏优势鱼类品种相结合,创建“苏渔谣”品牌;利用传统非遗手工编织与文创产品相结合,创作“渔美四季”系列作品等。另外,志愿者团队还集体创作“苏渔谣”歌舞、“海洋与孕育 珍珠的魅力”舞台剧、“小渔童的时空之旅”穿越剧等,创新了渔业科普的推广形式,创造了公众对于科普的新认知。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中流击水,勇进者胜。“苏渔谣”科普团队将以习近平总书记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以及农业农村部等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渔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为指引,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科技强国的实践中,大力弘扬新时代渔文化精神,使其与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相融合,为加强江苏省科普能力建设、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农业强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

评论
飞马腾空
太师级
2023-11-08
Airpower
进士级
2023-11-08
科普中国俄体镇023
太师级
2023-11-07